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四)

2011-04-22 15:29  魏坤梁  

   【第一首第三句原文】

 

胸背开劲两捶

 

   【注释】

 

①劲——“劲”是指形态。

 

②捶——“捶”可指杖、鞭子,上文借代指太极拳极柔软如鞭子般的手臂。

 

③争——相互对抗、较量,喻指手臂具有向外掤劲的形态。

 

   【语法修辞分析】

 

上文将极柔软的两手臂借代称为鞭子﹙即“捶”﹚,“胸背开劲两捶争”与前文的“束肋下气把裆撑”形成对偶,是从不同角度对太极拳胸、背、臂经常性形态的描述;由于“胸背开劲”已反映了两手臂存在着方向相反的向外膨撑之力,所以将“争力”的“力”字承前省略了。

 

   【今译】

 

    胸背是向两侧张开的形态,两臂是向前外撑抱的形态。

 

   【讨论】

 

这一句原文是“胃音开劲两捶争”。“胃音”两字显然与文意是不符合的。古时“胸”字有可以将左偏旁的“月”置于“匈”下面的写法,而如果“匈”写得潦草会被误视为“田”;因此,“胃”可能是“胸”字的误会。而“背”写得潦草也会被误会为“音”,因此,“音”可能是“背”的误会。又从“开劲两捶”推理,人的躯体可以有“开”感觉的只有胸背部,因此,“胃音”两字应该是“胸背”两字之误。

 

“胸背开劲两捶争”是什么意思呢?太极拳的习练,两臂始终是呈现着程度不同向前外膨撑裹抱成圆弧的形状,如拥抱着合围的大树或大气球,从俯视角度看,手臂的肘部总是在腕肩连线的外方,向后移动也决不超过两腋的连线,当身体正对前方敌人时两肘也决不进入胸部的前投影区,这样,胸背肌就会始终有向两侧张开的感觉;而手臂由于胸怀中如有大气球的向外膨胀而被向相反方向分开去了。在这样的形态中,手臂还总是呈肘部微垂的弧形,两手臂就象是悬空平置而中部下垂的鞭子,这样的形态就是“胸背开劲两捶争”。这样的形态,在武术上就形成了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说的“手足为第一道防线,膝肘为第二道防线,胸腰肩膀为第三道防线”了。因为两手臂围成了圈形,可以使得手和腕部最先与敌人相接触,其次再是肘部,最后才是肩与胸腰。这种姿势是太极拳借人之力化解他人攻击所十分需要的,同时这种姿势也是道家内功所最常见的。

 

由于“胸背开劲两捶争”,胸部和手臂形成了一个弧圈,从前方看去,胸部总是被包涵在弧圈的最深处,而且胸部总是不前挺即“束肋”,所以,“胸背开劲两捶争”这句话其实包括了近代太极拳家所说的“含胸拔背”、“虚腋”、“沉肩垂肘”、“两臂圆撑”和“两手各管一半”等要领。而这些要领对于太极拳的化解与发劲都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胸背开劲两捶争”是由“束肋下气”引起的,因为凡力必然同时有反作用力,所以,“下气”必然同时引起“上气”即内力的上传,而这“胸背开劲两捶争”就有赖于这“上气”;有的前辈称这种“上气”为“里开外合”。所谓“里开外合”就是感觉到躯体受到一股内力作用由下而上、由中间向两侧张开,两手又被催动而向前合拢;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仅仅是外形的模仿,实质上是错误的。然而,现代太极拳界常见有的人的教学示范,连外形也失去了“胸背开劲两捶争”,如野马分鬃拳式中两臂交叉时正对前方的下面一条手臂的大臂完全进入了胸部而且失去了圆撑形,而当前外挒时向下采按手臂的肘部又明显超过到两肩连线向后反张了;又如对于单鞭,有人画蛇添足地居然认为前手的肘尖要与前脚的膝在上下一条垂线中,勾手又向后直伸,手臂的弧圈完全被破坏了,这样的拳姿就是严重失真而失去了武术价值,对于太极拳而言是错误的。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