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太极拳内功修炼寻绎

2011-04-11 18:29  张孝清  

   应拳友的要求把我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于太极养生而祛病的经验提供给大家以借鉴。

      一、养生太极拳以太极思维为指导
 
      太极拳是以太极哲学的本体观、规律论(道论)和认识论来指导拳术修炼的,故太极拳也被称为“哲拳”。认为宇宙及其中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太极”、“物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思维,称之为“太极思维”。其思维方法是来自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为而无不为”,它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与常人思维绝然不同,形体动作和意识作用刚好相反,才能在练拳中做到“用意不用力”。练拳首先要建立太极思维,把自身看作小宇宙,学会反向用意。这是观念上首先应该掌握的。我的经验是常人思维则难以入门,也找不到身心的感觉,只能停留在肢体运动的阶段,无法进入内功修炼之门。太极拳的修炼思想指导就是借鉴和继承前人的思维方法,以之用于指导练拳实践,这点很关键。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运动,正如韩愈所说“行成于思,毁于随”。

      二、养生太极拳重在“养气”

      “拳术之形式有内外之别吗?”这里引用孙禄堂先生的一段话,大家看了之后自会明白。孙说:“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无内、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无轩轾。”为此,孙先生应武林前辈宋世荣先生之邀前往山西,“询及拳理,因问内外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养气者为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实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岐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既系相生,若以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于何分之?未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为止,仍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气海),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言事则畅通无阻),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孟子)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的收视返听之理(即在练拳中出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境界)。”孙先生说他当时已能“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曰‘由仁义行’,非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用。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勇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 “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则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立身涉世,处处皆是诚于中,形于外,拳术何独不然……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的气质”。(摘自孙禄堂《武术大全》)(练拳就是做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之人。)

      三、练好“腰功”是第一要务

      太极拳能称为内功拳就是修炼方式和其他拳种截然不同,不主张开始就去练劲的刚性锻炼,以增加肌肉的韧劲而壮力。恰恰相反,要求修炼者全不用力,而学会“用意”代替“用力”,在行功走架,找大松大软的感受,找虚无的气势,找神明的感应,找莫测的变化。在认识上要神意内敛以求静养,拳的一招一式不忘松静;在意识的引导下,使形体达到最大限度的松柔,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输,久之自然能达到真正的放松;全面的放松不仅从精神、肉体、关节、筋络等内外俱要松静、松透,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松到没有一丝杂念,盘拳如梦游一般,达到松的最高境界。练拳就成为一种美好的人生享受。《拳论》“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者,就是腰眼,俗称两肾之间的命门,但练功必须从两肾练起。郑曼青前辈说“肾是一切功夫的源头”,又是虚实变换的核心,意气的转换之处。“变换虚实须留意”,留意在何处?“命意之源在腰隙”。就是以腰脊命门为轴心,左右两肾的转换才是关键。腰肌左抽,同时右腰脊上提,则左实右虚,反之亦然。两腰肌(腰眼)的抽换就成了全身运动总虚实的转换所在。“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源动腰脊”,“内动不令人知”,此乃内功秘之又秘的诀窍。由于内功拳是内练一口气,又是口授心悟之学,要根据拳人的功夫的进展情况一对一地指导,不是学习班上能解决的问题。拳谚曰:“此处消息真参透,太极就在一环中”。所以练拳要注意腰部的放松,还要在放松的基础上注意腰的直竖和松沉,腰部的松沉直竖和“尾闾中正”、“气运丹田”总是完整地一气呵成,方见成效。
 
     曼青说:“气沉丹田固然有利,然不及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海),则有利于身体莫大矣。人之腹部积水独多,水之害,大则如若洪水横流,小则如决堤冲堰,欲去水之为病,莫若运动,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沉丹田,犹注暖气于缸中,可以祛阴湿寒气之效而已,能与心相守勿离,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于滚沸,渐渐可以化气,不独不为害,且有利于血液之循环,其功大矣。”此乃练精化气。“心若不与气相依,则渺茫无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与否?是以沉于丹田,尤须与心相守,方可”、“专气致柔,气沉丹田,即与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灶也。心在灶中,水在上,火在下,是以水济火,不致炎上为害,反得温养之化工,谓之水火既济(坎离相交),则专气致柔之功成矣,不会水火背道而驰矣”。

      太极拳运动乃循序渐进之功夫,切不可急功近利,可分为三阶九级:一阶一级为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级至胯至涌泉;三级至胯至尾闾至泥丸。一阶主要练松柔,以形体关节为主。二阶一级为气沉丹田,为炼气之初基(腰功);二级为气达乎四肢;三级为气越尾闾而乎泥丸。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炼气为主,即炼气化神。三阶(练推手)一级为听劲;二级为懂劲;三级为阶及神明,即炼神还虚。所以气沉丹田尚在二阶二级,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喻腰,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曼青一再晓谕拳人应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海),则大利于身体,这是养生的大学问。拳友必须仔细参悟,实践力行,而以身证体悟而感受。
 
      杨澄甫先生对他的学生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所以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要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就不能离开自我修炼。行立坐卧都不离开这个“炼”字。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