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关太极拳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其理论水平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因为是文人练拳、传拳、研究拳,所以才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可以说:如果没有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中国武术就不能称为是一门学问。而在这么多的太极拳谱、太极拳论中应该首推王宗岳的拳论,虽然武、杨、吴三家拳法在架势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拳意上都尊崇王宗岳的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太极窍要。
据前辈云:武澄清于1852年得到原本时,谱中并无 “太极拳”的字样,太极拳论是武李两家后加上去的。而家师常春先生和谭长科师叔各自收藏的——同志高先师从永年带来的拳谱,也与吴文翰师叔等名家的著作中所用的版本不同。另一位老师辉璞先生在1989年给我看过的一本太极拳古谱,则又与武家“老三本”和杨家老谱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好事,我本人对王宗岳拳论的诠释也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而已。
原文:太极者。本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这是太极拳的本体,也是道之本体。无极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太极则相当于内丹学中的玄关,玄关一开,则知天地人的本来面目。我老师辉璞先生的注释是:“既是统一体(无极)分成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亦即太极。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似乎也有道理。王宗岳先生在这里说的是虚实变换的阴阳之母,并非是丹道学中的无极而太极。
不过1992年,我在黄山得到高人的指点:修炼太极者,也必须懂得吕洞宾所说的“两个天地,四个阴阳”,只有人身的小阴阳与宇宙的大阴阳相互交换、相互融合,才能修炼成天人合一的上乘功夫。而如何使同类阴阳融合,则是太极内功的不传之秘。只有摄取虚空中的真阳,才能获得养生御敌的能量。
爱因斯坦的学说值得我们思考:“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人的肉体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等待释放的能量”。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是太极拳修炼的根本。
原文: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太极拳也并非不练习力量和速度,仅我修炼过的太极内功就有神佑通备、太极桩、太极大杆、太极朱砂掌和九宫圈等,而真打实做的烂采花,则要求能在斗室里瞬间转换,没有速度能行吗?我那时追求的是能在三分之一秒发出震透对方内脏的松弹劲。
原文:立如枰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者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辉璞先师的拳谱写的是“立如平准”,因此他的诠释道:身躯一站要像天平秤物一样的准确。而姚继祖先生认为“枰准”是一种博具,上下一体,旋转自如,一动无有不动。
武澄清先师说得更为透彻:“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比活似车轮而言,乃己之谓也。一边沉则转,两边重则滞,不使双重,即不为人制矣,是言己之病也。硬则如此,软则随,随则舍己从人,不致胶柱鼓瑟矣。”只有“练得纯熟时,能引劲落空,合则出,则艺业成矣”。
原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先师辉璞先生认为:“要想除去双重之病,首先应注意一招一式的阴阳的变化,其次要知道粘走的道理,随时随地均能粘走。所谓粘走,即是一个圆圈,以半个圈化开对方的劲叫做走化;同时,用那半个应含有粘劲,以便向对方加以还击,这叫做粘放。”
原文:是为论,句句真切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者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
夙慧者就是先天根器好的人,过去说:徒访师三年,师选徒三年。太极拳和形意拳、八卦掌稍有不同之处,就是光靠下死功夫不行,学者的悟性非常关键,像杨澄甫的那些弟子,真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只有郑曼青,郑先生就属于“夙慧者”,他下的功夫未必就比其它师兄弟大,但郑先生真的非常聪明,修炼太极拳的根器万里挑一。其实修炼太极拳宜早不宜迟,并非像有些欺世盗名者所说:四五十岁的人聪明绝顶,一练就能出功夫。“人过四十不学艺”,我身边的陈一鸣、王福亚和王传友,他们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就到小河沿下工夫,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必须要在三十岁之前就修炼太极拳,才有可能成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