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拳掌的手型要求及眼神面部步法情形的要求
握拳:太极拳的握拳是松软的,掌心虚空不可握紧,此谓自然拳,其意义是为了感觉灵敏,便于变化。
[评赏]太极拳只有五式以捶为名的握拳动作,搬拦捶、肘底捶、翻身捶、栽捶、指裆捶,另外打虎式和双风贯耳虽不以捶名,但是用捶式。其捶松软虚空,不可握紧。
出掌:太极拳的出掌,掌心也是空的,五指略舒不可挺直,掌意含虚,以有灵机性为宜,其意义是为了便于变动,此谓之自然掌。
[评赏]掌形要求,亦应自然。以欲接蓝球状,自然舒展为妥。但雅翁曾有以意贯指之说,此处未明示,不知何故。
肩背胸腹、头顶面部各处之情形:肩宜塌,脊背拔,胸略含,腹部要自然舒适的放松,头部虚灵上顶,面部肌肉放松,不可有拧眉瞪眼的情形。
[评赏]窃以为肩宜静,脊宜悬、背欲落、胸欲宽、腹宜垂、头宜浮。
舌部:舌宜舒适自然的附于上腭,不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否则不自然,影响身心的舒适,如不舒适口中甜液不生。
[评赏]舌抵上腭,是内功家以为连接任督二脉之所在,可生甜液。舌平亦可,非要抵上腭也就不自然了。
眼的情形:眼的情形是在练习的时候,眼要随着动作的情形而示意,假如动作的开展时,眼神要随着动作而前望示意,假如动作收回时,眼神也要随动作而回顾,但是这不过是稍微有一点的意思而已,不可使神气锋芒外露,因为太极拳是修心养性的功夫,一切的意思要有含藏,又因为太极拳的功夫是浑然一气的,要使神气普照全身,不能专注意那一部分,但也不忽略那一部分,以免有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之情形。有的人说:练太极拳的规矩要“眼观食指虎口圆”云云,但我以为这是练其它拳的一些规则,如安在太极拳上是不合宜的,因为眼神要是专看在食指上,对其他部位就难免忽略,那就与太极拳浑然一气的道理不相合了,又如虎口撑开的太圆了,就不免手上要用上劲,用上了劲,就又与太极拳要周身放松的道理不相合了,故我以为以这些规矩安在太极拳上是不相宜的。
[评赏]眼为心灵之窗,为神意之外现,神意变化均反映于眼。故练拳时心意一动,眼必先四肢而动,若眼与心意不合,或滞后于四肢,必散乱矣。神意如灯,静室普照,设若电筒,顾其一点而不及全余,所谓挂一漏万是也。故眼内敛才能神意普照全身。雅翁也有整套拳中眼不能眨之说,也有形若半睡之说,姑妄存之。
身心兼修按太极拳来说,它是一种身心兼修的运动,有与其它运动不同之处,它的每动是先由思想为主,由思想命令于腰身,由腰身来牵动四肢,这样整体而动的,没有那一部分单独的自动,它是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全身相配,神气相随,心平气和稳静安舒,心情非常愉快,这种运动不能有专注意身上那一部分的情形,也不可有冒冒失失,楞楞坷坷的动作才为正理。
[评赏]身心兼修、动静互根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运动的显著特点和独特优点。其动作是用意不用力,心平气和,整体而动,稳静安舒,所以它可以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
步法:假如出右脚时,必先将全身之重量徐徐移于左脚,然后徐徐提右脚,在提右脚的用劲,是如脚腿在水里泥里抽出来的情形一样,如这样子的将右脚右腿提了起来,而后虚虚落地,慢慢踏实,其落地踏实用劲的情形,是如将脚腿徐徐插在地下去的一样。如这样子的练法日子久了脚步才来的柔弹而稳固有力,身体才能经得起冲撞,不至被人推出或打倒。如想提左脚时的情形就又如提右脚时的情形同。在身势与步法动作的形式上,是要有龙行虎步,身形相配的神气,这就是说身心内外要全部完整,全身力通,气通的道理。否则就不是练太极拳的意思了。
[评赏]此论疑为雅翁早年之说,晚年他有腰腿轻妙之要求,如此抽插怎能“轻妙”?窃以为以腰“牵”腿脚如何,“抽插”有用力之嫌。腿脚更需轻灵,不可重滞。
注意“身心内外完整、全身力通气通”,才是练太极拳。
最后的话:
从七月十日开始,这十天抽了些空闲,终于把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评赏断断续续的写了出来。李雅轩精论,是我多年从各种渠道收集而来,零碎杂乱,错漏很多,既不完整更不系统,但毕竞是自己多年来养练太极拳的指导方针,也就没根据现在资料进行校勘,保持抄录时的原貌。这些评赏,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会,也算自己学习太极拳的阶段性总结,不论对错,至少说的真话。现在雅翁其女李敏弟已将雅翁太极拳论著公诸于从,更为详尽,更为准确,这真是无量功德。爱好者可参阅互证。
最后再罗嗦几句,就算结束语了。
现在习练太极拳者众多,许多人爱拳一生而乐此不疲,总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收获和体会,这是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反映,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但现在普遍流行的太极拳尤其是简化太极拳,在现代体育观念的影响下采取了许许多多的外在标准,如腿要多高,手要多长,时间均匀,高矮一致,整齐划一,甚至于添加些高难动作和舞蹈动作,使之具有舞蹈和团体操的表演性和观赏性,由此而来,传统太极拳的本质丢失殆净。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它必须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来指导,绝不能用现代体育观念来改造。现在广泛流传短期培训出来的国家标准太极拳与师承清晰的民间传统太极拳,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或者说是两种体系,它们有着本质区别,我常用中国书法与现代广告字体相比较,传统太极拳相当于书法作品,有它的内在韵味和价值,而广告字体从书写形式上讲它基本无可挑剔,但由于仅有形式而没有内涵,永远也达不到书法作品体现的艺术高度和价值高度。
其次是太极拳一层楼有一层楼的风景,无论功夫高低都有一定的领悟和体会,所以人们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就认为收到了效果,因而有所满足而止步不前。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与日常理解的方式不同,它要求习练者在训练中学习、摸索、领悟出一种回归人的本质天性的方法,抛弃后天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不知不觉的脱胎换骨。这种“得来不觉费功夫”所获得的功夫,才是太极拳的纯正功夫,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在短期内达得到的。因此,选择练习太极拳,不要浅尝辄止,一定要有终生追求最高境界的决心和信心。另外,太极拳不仅仅是技术,有它的动作规范要求,太极拳还是艺术,需要有艺术家超越逻辑的创新思维,太极拳更是一种“道”的追求,而“朝闻道,夕死可也”。
其三,太极拳的练习基本上没有副作用,但如果希望速成功夫,因而想出其它违反原则的方法来过度训练,则有可能不得其益,反受其害。最普遍的后遗症就是膝盖受伤,许多太极拳大师都是由于中年过度用功,造成晚年膝盖疼痛,影响到正常走路,这是不得不提醒的。
最后,用清梁章钜 [梁章钜(1775~1849)福建长乐人,字闳中,臣林,晚年自号退庵。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广西、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 的“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的一副对联结束,这副对联既是做人的标准,略作修改,也是太极拳的动作要求:
立定脚跟竖正脊,拓开眼界放平心。
20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