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喜欢太极拳,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公园遇到一老者打太极拳。和他渐渐熟悉之后,才知道他不但拳打得好,而且字写得也颇有名气。他说:"年轻人,太极拳与书法同源。在练拳的同时,也要学习书法,通过练习书法加深对太极拳的理解。"从此以后,我又喜欢上了书法至今。现在拳艺虽不精,书法自己勉强还看得过去。体会还是有的。愿与大家共同分享。
凡练书法的人,首先要临帖。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楷书入手,如欧、颜、柳、赵等字帖。继之学习行书、草书。尤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著。循序渐进。练太极拳一般先要练拳架。师傅亲自拨架子。而后练推手,散手。“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在师傅的指导之下习练多年,而后可登堂入室。太极拳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属内家拳。是以道家和武学为理论基础。即隐于内的功夫。“见之如妇,夺之如虎。”“天下之柔,弛聘天下之至坚。”真正的功夫只有在交手时,才能看出其奥妙。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祖国的瑰宝和国粹。人们常说,拳法通书法。而太极与书法相互关联。在理论方面有好多相似之处,但是又有一定的区别。仅以下为例便可说明之:如太极讲要以心行气。书法讲意在笔先。太极讲阴阳开合。书法讲松紧收放。太极讲刚柔相济。书法讲要柔中有刚。太极有拳架、推手、散手。书法有楷、行、草法。太极讲拳打万遍,拳理自通。书法有日书万字,笔法自明。。太极书法都讲方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太极技击中化劲为圆,发劲为方。书法方用顿笔,顿笔外拓。圆用提笔,提笔中含。方笔的使转为折,笔断而后起。圆笔的使转为转,笔换而不断。太极行牶时讲,“欲左先欲有,欲下先欲上。”书法讲,行笔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这样写出的字,才能宏厚有力。
。练太极到一定层次时,要修内气。书法也是如此。这是书法的较高境界。此功夫古来也少传,今人也不肯讲。古代名家没有不得此秘的。其方法是:如清早起来、运用太极要领全身放松,先做几个深呼吸,心意一静。心平气和。开始进屋写字,脑中想着帖上的字形,并保持轻微呼吸。数分钟后自感右手似有雷霆万钧之力。全身气血灌通,内气自然上行。掌、腕、臂、肩等处微微发热。根据写的字的大小,采用相应的腕法(即枕腕、提腕、悬腕)。写榜书时,还要如打太极拳必须动腰,腰带肩、肘、腕自由运动,任意挥洒。写出的字才能如龙飞凤舞,龙腾虎威。
书法与太极,都讲悟性。何谓悟性?悟——通俗的讲就是想、琢磨、多问几个所以然。大家还记得电视剧《侠客行>吗?多少武林高手到侠客岛后,历经数年修炼,争夺天下第一。结果不能如愿。后来一个年轻后生,他把石碑上的古诗字,看成一幅幅具有八卦动感的练拳图谱,在有意无意之中练成失传多年的绝世武功。名震江湖。当然这是艺术夸张。但他说明一个浅显的哲理,就是学太极或书法要有悟性。太极与书法还讲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静中求动,动中求静。打拳到一定层次要解拳,悟拳。把每招每式“拆成件件,穿成串串”举一反三。修炼有素的拳师,往往可以把一招任意拆开或组合,变化成多种技 击招式,就像太极变化无穷。在学会推手和一些招式之后要融进自己的东西,进行自由发挥,有招似无招,无招似有招。招招不离太极,行走坐卧皆太极。把老师讲的变成自己活的东西。假如你走在半路上,遇个歹徒,还要问老师该出哪招呀?书法也是这样同一道理。临帖、笔法、结构、章法掌握之后,经过长时间练习,要由形似到神似的探索。逐步达到像贴又不像帖,似像非像。宏厚有力,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进入书法创作。到达自由王国。书法太极,一文一武,一弛一张,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防身技击。笔者建议QQ好友们若有机会,不妨尝试一下,练练书法。必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