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武难免会和同道们探讨一些问题,特别是争论在武术中,到底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呢?
最容易被接受的恐怕是招数了,几乎所有的门派都特别地强调招数的重要,平常练武者都不自觉地把招数的训练放在第一位,基本功,只不过是为了让你出招的威力更大罢了。一般人肯定是会这样认为的。
在平常的较量中,好的招数当然因为其科学和简洁实用而大占上风,练好了几招绝技,可以叫做“一招鲜,吃遍天”,这已经是高手的档次了。当你接触了一个新的武术门派,一门新的搏击术,除了对它的练功手段感兴趣外,最想了解的自然是它的招数与你过去所学有什么不同,借此来提升自己的武学修为。
有朋友说,也许“力”是最重要的吧,他的武馆拿过近二百块擂台赛奖牌,金银铜牌都不少,他对我说了他的“秘诀”:就是挑选手时尽量考虑天生就力量大的学生,这样出成绩自然最快。如他的一个学生,跟他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其在其他的体育运动中都保持了强项,所以具有超过一般人的爆发力和耐力,他很容易地就在全市,乃至全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高中还没有毕业就被特警队提前破格录取。
但我认为,他说的只是成绩,而不是武学,古人虽然说过“一力胜十会”,强调了力量的重要,力量大的人在较量中会大占便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力和武绝对不能划等号,真正的武术家很少仅仅是因为“力大”而成功的,这和举重、健美的力士并不能等同于武术家一样。
有个朋友到过天津,对我说,他看到霍元甲先生的墓碑上也写了“大力士”几个字。但我想,他人称“黄面虎”,如果没有他的“迷踪拳”绝技。光有一身好力气甚至是天生神力,也是没有人会认为他是武术家的。
至于打败多少高手,甚至取得了多少擂台胜利,也并不说明你已经获得了武术的真谛,我并不认为单纯地追求擂台的胜利对武学的进步有多么重要。
作为武学,仅有招和力不可能通向终极目标,它只能是途中的必经之路而已。道理很简单,仅有“招”和“力”,武术与普通的竞技体育又有什么区别?
古人练功至少要涉及到三个领域:调形,调息,调心;也有三种境界:练精,练气,练神。光是一味地讲招讲力,是不可能通向任何一种境界的。光有形的运动,仅仅是体育,中国的武术异于其它体育,之所以博大精深,根本不是招数的复杂繁多之糟粕,而是丰富的精神追求,这才是中华武术的精髓和灵魂。
招数最有用的时候主要是进攻,而武术的最直接的目标是保护自己,在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进攻与防守,而最终,“守”是第一位的。而守却不是仅仅靠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当你达到“无招”的境界,会发现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力量和速度,而是一些渗透于本能中的原则,也可以说是“心法”,它的正确运用,才能帮助你在复杂的情况下化险为夷,帮助你战胜强敌。
说到心法,几年前,也有朋友和我探讨过这种涉及到武学真谛的问题,即关于“形”和“神”的关系问题,古人认为。“形”不过是“载神之车”,属于从属的地位,养身和健身的正确方向自然应该更加重视“神”的修炼。
我们都知道正确的精神锻炼在健身方面的重要性。据西方科学家的统计:一个不爱锻炼的人和一个保持了正常身体锻炼的人,他们的寿命差异大约为三到五年,但一个保持了平和、乐观、豁达等健康的精神状态(科学家称为阿尔法波)的人和一个生活在紧张、焦虑等情绪(科学家称为白塔波)中的人比,寿命差异可能超过二十年。
巨大的恐惧可能让一个健康人瞬间失去生命,强烈的生命欲望可能创造生命的种种奇迹。中国古代,伍子胥过昭关时一夜白头是有科学基础的可能的事实;在现代,一个美国妇女就因为儿女还小需要她的严酷现实,就真的在权威医生认定她活不过两个月的基础上多活了二十年。 但朋友问到从武术的技击和养身的角度看,什么心法才是最重要的?我甚至也不能一下子回答出来,因为我当时并没有能从一个俯瞰的高度总结自己曾经学过的东西,不能对它进行有效的总结。
我想过,也许,“勇”是最重要的了吧。因为老师说过,绝大多数学武的人都不能真正得到成功,大多就是因为过不了“破胆”这一关,因此,在生活中,练武多年的人打不过一两个亡命的泼皮,那是常有的事。
但仅是“勇”自然并不能算是懂了武术,匹夫之勇是许多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并且,在“勇”这个环节里,大多数人都不易达到那些天生神勇的人的心理素质。
一位古代帝王爱在那些面对死刑的前夜,仍然能酣然大睡的人中挑选未来的勇士和将军,因为。人的其它武功方面的缺陷是容易通过正确的训练来弥补的,但视死如归的勇气,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难以训练出来。因此严格说来不能叫“心法”,只能说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一种境界。
一个人关于“勇”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技艺虽然极其高超,但心理素质经常不如他的学生,往往在演出前甚至在演奏中都表现得极端的紧张,他必须不断地练习,甚至习惯了在前往演出地的列车上也要练琴,才能保持最佳的状态,而他的学生中许多人都能做得到整个夏天不摸琴,演出前两小时才赶到现场,仍然临场有极佳表现。
王芗斋先生说的“清逸大勇”是提升了“勇”的境界,那当然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只能是目标而已,不能算是对练武者最重要的心法。
大成拳说到的秘诀:“恭,慎,意,切,和”,是相当好的心法,但我看只是一种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是练功高层次的要求,也许也不能算是对普通人最重要的心法。
我也曾经想过,也许“截”是最重要的心法之一吧?后发先至是许多拳种都在尽量地争取的原则。
在太极拳中说的是“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形意拳谱中提到“截法”,无论是截形、截神、截心,都是要求要料敌机先,先敌而动而立于不败之地,该是重要的心法了吧?
李小龙的截拳道最关键的内容其实并不是科学的训练体系,也不是简捷和实用的招数,应该是一个“截”字,他的大多数技术内容都是以“截”为前提的,抢先进攻是截意,“防中即攻”是截角度、截形,“以腿截攻”也是截距离,以长截短,也许,从来没有人比他更好地演绎了拳谱中的“截法”。并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功。
但古人也讲了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是“耄耋能御众敌”,比如说吧,传说中张三丰“单丁杀贼百余”,恐怕不是单靠“截”就能做到的,况且 “截”的重要前提是快,耄耋老人面对众敌,能时时都抢在前面,处处都比敌人快吗?就算心有余,恐怕也会力不足。看来,“截”字固然是重要,也应该放一放,至少不能把它放在第一位。
那么,最重要的心法,在武术这个领域里,能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应该是什么呢?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我认为,最重要的心法,应该是“圆”和“一”。先说“圆”吧,首先,它本来就是宇宙中最完美的图形,任何星体,最终都只能是球体。就是在被江边运动的水流冲击的石头,也必然会逐渐地向“圆”转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也是这样,处事之初,大多数人都难免带“方”,然后逐渐地与事物融合,古人叫做“圆融”,更加亲近自然和社会。这是重要的生存之道。
所以古人早就认识到“圆”在健身和强身方面的作用了,太极的主要原理是“环”,较高的境界是“乱环”,通俗地说,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圆的运动。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太极拳家们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太极拳架都是大大的环,太极拳学的极高境界是“乱环”,却似乎没有人讲到过“小环”,“无环”的境界。
当然,今天的太极逐渐地由“铁老虎”变成了只能健身的“纸老虎”,失去了防身的作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所谓“理论家们”的参与。古代哲人就说过:“大道至简”!而他们呢,却善于和热衷于把原本最简单的东西弄成了最最复杂的某某拳学,在繁琐的东西上绕够了圈子。
这不是太极的错误,而是人为的祸害。
仔细看,几大名拳,如形意、八卦、八极等都曾经遭到过这种致命的祸害,只是有的重一点。有的轻一点而已。
说点外国的吧,当年,创立了柔道的那位日本人,他是从樱花落地中悟出柔道的真谛的,他想,如果能做到倒地时如樱花落在雪地上一般的轻柔,那么,岂不是已经达到无敌的境界?我们看今天的柔道高手们落地的姿势,都是利用了“圆”的原理。无论你有多高的功夫。落地时的质量都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放松和保护自己的技巧,都会摔得一样重。
柔道家要求初学的学生:向前摔倒时眼睛看着自己的后脚跟,向后摔倒时眼睛看着自己的肚脐。就是简单的“圆”的要求。
如果没有“圆”的运动。无论你如何放松,都是很难做到高度的轻松和自然的。
古拳家说:“形圆而不可败”。这句话是包含了武学真谛的。因为“圆”既可以是虚,也可能是实,很好地体现了虚实结合的技击原则。
首先。“圆”是最佳的防卫姿势,当一个打击冲向“圆”的时候,必然是很容易被化解的,特别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有真正的掤劲和有浑元劲的对手,任何打击都很难奏效。打败对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破坏他的“圆”,从而让他暴露出致命的弱点。
其次,“圆”的反应也让你处于最佳的反击位置和距离,当对手的打击被“圆”化解、引进和落空之后。对方的空当和破绽在你的面前都必然会暴露无遗,你根本无需多大位置的移动,就能信手拈来地产生超速和超重的反击,我想,当年张三丰的事迹如果是真的,那么,他无疑是这样杀贼,才能做到真正的挥洒自如,轻松自然而所向无敌。
“圆”不仅是化解进攻的妙法,也是发力的最佳态势,一是因为“圆”运动的方向稍做改变。就自然能发出制胜的一击,也能产生无间断的“炸力”,二是“圆”在本身的运动时,也能产生摧毁性的“螺旋力”,在另一角度产生反击力量。
圆转的能力可以通过步法、身法和手法的训练得到强化,并最终通过精神的训练形成本能,太极拳和日本的合气道可以说是圆运动的典型,只不过,合气道过分强调了圆的运动,少有“一”的配合,或者说,它的“一”,只有简单的呼吸力,静力练习,并没有达到科学和有效的高度,现代的太极拳呢,大多数人都强调“大圆 ”,少有“小圆”,追求完整的“引进落空”,影响了“一”的超速发挥,所以反击力,反击的效果和合气道一样,并不是太理想。
大成拳似乎是不讲圆的,它发力只强调全身的整劲,是唯一不讲究普通拳术的扭腰、甩肩、蹬腿和送胯这样的包含了圆的运动。但是,它讲究的“风中旗,浪中鱼,形曲力直”其实也是在告诉人们,大成拳是少不了应感而发的圆的运动的。只不过是“极小的圆”,所以看起来就不那么直接,更加巧妙罢了。
其实,大成拳的 “独立守神”,如果你在练功中细心地体会,就能感觉到脚底在进行不规则的“圆”的运动,在站桩过程中,你身体各关节的微动,总的来说都和圆有关,而不仅仅是上下颤动或者前后左右的摆动。站桩中这种不规则的运动虽然小,但实际效果却比我们大家都已经熟悉的机械的跑步等运动要好。
因为它的运动形式小,所以更加“高级”,它不单是肌肉的运动,而是一种特殊的从外到里的全身调理过程。
在我看来,太极和形意分别代表了内家拳术的刚和柔两大类别。太极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形意呢,靠的是功力,千斤对撞,勇者相逢的成分大得多。大成拳和“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形意拳关键性的区别,即其除了在形意拳的龙形桩、熊形桩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了“心”的练习,试力的“感应力”训练,还应该是在形意拳的基础上有了“圆”的内容,因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我认为,圆是武术的真谛,并且“圆”的大小也反映了人的功力,越小的圆。甚至如大成拳说的那种“不动之动”的圆,无疑代表了相当高的武术境界。
要从反面比较和说明的是:大多的门派,在步法、身法、手法上都是以直线的运动为主的,进退是、侧闪是、攻防也是,许多门派都讲究先发制人,以攻为守,许多世界著名的格斗家都认为,抢先进攻,先发制人是搏击的重要原则,说明绝大多数的高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进攻有余而防守不足的问题,这是搏击界普遍的现象。
可是。我们真的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截法在先”,后发先至吗?扪心而问,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在复杂的情况下,你怎么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呢?
李小龙曾经把武术的核心理解为四个字:即近身,发力。他的观点虽然不够具体和全面,但只从技击争胜方面来说,他的话自然包含了真理。就是面对敌人,你必须解决这两个矛盾,即“圆”和“一”!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武术家在他自己的实践中都没能解决最关键的“近身”这个矛盾。
在“武林风”中,我看到那些武术大师们为观众讲解他们可能是得意的招数,似乎都是些相当完美的反击技术。但观众恐怕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表演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已经完成了“近身”之后!如果没有解决“近身”这个搏斗中关键的环节,所有的技术都只能是想当然的“屠龙之技”。其实,我敢保证,大多数表演者其实是远远没有解决“近身”这一最大的难题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最优秀的擂台冠军们都不敢说自己已经解决了“近身”问题,从擂台效果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高手们似乎都远远不能做到胸有成竹地、坦然地面对对手的攻击。
最容易被接受的恐怕是招数了,几乎所有的门派都特别地强调招数的重要,平常练武者都不自觉地把招数的训练放在第一位,基本功,只不过是为了让你出招的威力更大罢了。一般人肯定是会这样认为的。
在平常的较量中,好的招数当然因为其科学和简洁实用而大占上风,练好了几招绝技,可以叫做“一招鲜,吃遍天”,这已经是高手的档次了。当你接触了一个新的武术门派,一门新的搏击术,除了对它的练功手段感兴趣外,最想了解的自然是它的招数与你过去所学有什么不同,借此来提升自己的武学修为。
有朋友说,也许“力”是最重要的吧,他的武馆拿过近二百块擂台赛奖牌,金银铜牌都不少,他对我说了他的“秘诀”:就是挑选手时尽量考虑天生就力量大的学生,这样出成绩自然最快。如他的一个学生,跟他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其在其他的体育运动中都保持了强项,所以具有超过一般人的爆发力和耐力,他很容易地就在全市,乃至全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高中还没有毕业就被特警队提前破格录取。
但我认为,他说的只是成绩,而不是武学,古人虽然说过“一力胜十会”,强调了力量的重要,力量大的人在较量中会大占便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力和武绝对不能划等号,真正的武术家很少仅仅是因为“力大”而成功的,这和举重、健美的力士并不能等同于武术家一样。
有个朋友到过天津,对我说,他看到霍元甲先生的墓碑上也写了“大力士”几个字。但我想,他人称“黄面虎”,如果没有他的“迷踪拳”绝技。光有一身好力气甚至是天生神力,也是没有人会认为他是武术家的。
至于打败多少高手,甚至取得了多少擂台胜利,也并不说明你已经获得了武术的真谛,我并不认为单纯地追求擂台的胜利对武学的进步有多么重要。
作为武学,仅有招和力不可能通向终极目标,它只能是途中的必经之路而已。道理很简单,仅有“招”和“力”,武术与普通的竞技体育又有什么区别?
古人练功至少要涉及到三个领域:调形,调息,调心;也有三种境界:练精,练气,练神。光是一味地讲招讲力,是不可能通向任何一种境界的。光有形的运动,仅仅是体育,中国的武术异于其它体育,之所以博大精深,根本不是招数的复杂繁多之糟粕,而是丰富的精神追求,这才是中华武术的精髓和灵魂。
招数最有用的时候主要是进攻,而武术的最直接的目标是保护自己,在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进攻与防守,而最终,“守”是第一位的。而守却不是仅仅靠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当你达到“无招”的境界,会发现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力量和速度,而是一些渗透于本能中的原则,也可以说是“心法”,它的正确运用,才能帮助你在复杂的情况下化险为夷,帮助你战胜强敌。
说到心法,几年前,也有朋友和我探讨过这种涉及到武学真谛的问题,即关于“形”和“神”的关系问题,古人认为。“形”不过是“载神之车”,属于从属的地位,养身和健身的正确方向自然应该更加重视“神”的修炼。
我们都知道正确的精神锻炼在健身方面的重要性。据西方科学家的统计:一个不爱锻炼的人和一个保持了正常身体锻炼的人,他们的寿命差异大约为三到五年,但一个保持了平和、乐观、豁达等健康的精神状态(科学家称为阿尔法波)的人和一个生活在紧张、焦虑等情绪(科学家称为白塔波)中的人比,寿命差异可能超过二十年。
巨大的恐惧可能让一个健康人瞬间失去生命,强烈的生命欲望可能创造生命的种种奇迹。中国古代,伍子胥过昭关时一夜白头是有科学基础的可能的事实;在现代,一个美国妇女就因为儿女还小需要她的严酷现实,就真的在权威医生认定她活不过两个月的基础上多活了二十年。 但朋友问到从武术的技击和养身的角度看,什么心法才是最重要的?我甚至也不能一下子回答出来,因为我当时并没有能从一个俯瞰的高度总结自己曾经学过的东西,不能对它进行有效的总结。
我想过,也许,“勇”是最重要的了吧。因为老师说过,绝大多数学武的人都不能真正得到成功,大多就是因为过不了“破胆”这一关,因此,在生活中,练武多年的人打不过一两个亡命的泼皮,那是常有的事。
但仅是“勇”自然并不能算是懂了武术,匹夫之勇是许多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并且,在“勇”这个环节里,大多数人都不易达到那些天生神勇的人的心理素质。
一位古代帝王爱在那些面对死刑的前夜,仍然能酣然大睡的人中挑选未来的勇士和将军,因为。人的其它武功方面的缺陷是容易通过正确的训练来弥补的,但视死如归的勇气,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难以训练出来。因此严格说来不能叫“心法”,只能说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一种境界。
一个人关于“勇”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技艺虽然极其高超,但心理素质经常不如他的学生,往往在演出前甚至在演奏中都表现得极端的紧张,他必须不断地练习,甚至习惯了在前往演出地的列车上也要练琴,才能保持最佳的状态,而他的学生中许多人都能做得到整个夏天不摸琴,演出前两小时才赶到现场,仍然临场有极佳表现。
王芗斋先生说的“清逸大勇”是提升了“勇”的境界,那当然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只能是目标而已,不能算是对练武者最重要的心法。
大成拳说到的秘诀:“恭,慎,意,切,和”,是相当好的心法,但我看只是一种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是练功高层次的要求,也许也不能算是对普通人最重要的心法。
我也曾经想过,也许“截”是最重要的心法之一吧?后发先至是许多拳种都在尽量地争取的原则。
在太极拳中说的是“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形意拳谱中提到“截法”,无论是截形、截神、截心,都是要求要料敌机先,先敌而动而立于不败之地,该是重要的心法了吧?
李小龙的截拳道最关键的内容其实并不是科学的训练体系,也不是简捷和实用的招数,应该是一个“截”字,他的大多数技术内容都是以“截”为前提的,抢先进攻是截意,“防中即攻”是截角度、截形,“以腿截攻”也是截距离,以长截短,也许,从来没有人比他更好地演绎了拳谱中的“截法”。并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功。
但古人也讲了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是“耄耋能御众敌”,比如说吧,传说中张三丰“单丁杀贼百余”,恐怕不是单靠“截”就能做到的,况且 “截”的重要前提是快,耄耋老人面对众敌,能时时都抢在前面,处处都比敌人快吗?就算心有余,恐怕也会力不足。看来,“截”字固然是重要,也应该放一放,至少不能把它放在第一位。
那么,最重要的心法,在武术这个领域里,能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应该是什么呢?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我认为,最重要的心法,应该是“圆”和“一”。先说“圆”吧,首先,它本来就是宇宙中最完美的图形,任何星体,最终都只能是球体。就是在被江边运动的水流冲击的石头,也必然会逐渐地向“圆”转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也是这样,处事之初,大多数人都难免带“方”,然后逐渐地与事物融合,古人叫做“圆融”,更加亲近自然和社会。这是重要的生存之道。
所以古人早就认识到“圆”在健身和强身方面的作用了,太极的主要原理是“环”,较高的境界是“乱环”,通俗地说,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圆的运动。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太极拳家们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太极拳架都是大大的环,太极拳学的极高境界是“乱环”,却似乎没有人讲到过“小环”,“无环”的境界。
当然,今天的太极逐渐地由“铁老虎”变成了只能健身的“纸老虎”,失去了防身的作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所谓“理论家们”的参与。古代哲人就说过:“大道至简”!而他们呢,却善于和热衷于把原本最简单的东西弄成了最最复杂的某某拳学,在繁琐的东西上绕够了圈子。
这不是太极的错误,而是人为的祸害。
仔细看,几大名拳,如形意、八卦、八极等都曾经遭到过这种致命的祸害,只是有的重一点。有的轻一点而已。
说点外国的吧,当年,创立了柔道的那位日本人,他是从樱花落地中悟出柔道的真谛的,他想,如果能做到倒地时如樱花落在雪地上一般的轻柔,那么,岂不是已经达到无敌的境界?我们看今天的柔道高手们落地的姿势,都是利用了“圆”的原理。无论你有多高的功夫。落地时的质量都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放松和保护自己的技巧,都会摔得一样重。
柔道家要求初学的学生:向前摔倒时眼睛看着自己的后脚跟,向后摔倒时眼睛看着自己的肚脐。就是简单的“圆”的要求。
如果没有“圆”的运动。无论你如何放松,都是很难做到高度的轻松和自然的。
古拳家说:“形圆而不可败”。这句话是包含了武学真谛的。因为“圆”既可以是虚,也可能是实,很好地体现了虚实结合的技击原则。
首先。“圆”是最佳的防卫姿势,当一个打击冲向“圆”的时候,必然是很容易被化解的,特别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有真正的掤劲和有浑元劲的对手,任何打击都很难奏效。打败对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破坏他的“圆”,从而让他暴露出致命的弱点。
其次,“圆”的反应也让你处于最佳的反击位置和距离,当对手的打击被“圆”化解、引进和落空之后。对方的空当和破绽在你的面前都必然会暴露无遗,你根本无需多大位置的移动,就能信手拈来地产生超速和超重的反击,我想,当年张三丰的事迹如果是真的,那么,他无疑是这样杀贼,才能做到真正的挥洒自如,轻松自然而所向无敌。
“圆”不仅是化解进攻的妙法,也是发力的最佳态势,一是因为“圆”运动的方向稍做改变。就自然能发出制胜的一击,也能产生无间断的“炸力”,二是“圆”在本身的运动时,也能产生摧毁性的“螺旋力”,在另一角度产生反击力量。
圆转的能力可以通过步法、身法和手法的训练得到强化,并最终通过精神的训练形成本能,太极拳和日本的合气道可以说是圆运动的典型,只不过,合气道过分强调了圆的运动,少有“一”的配合,或者说,它的“一”,只有简单的呼吸力,静力练习,并没有达到科学和有效的高度,现代的太极拳呢,大多数人都强调“大圆 ”,少有“小圆”,追求完整的“引进落空”,影响了“一”的超速发挥,所以反击力,反击的效果和合气道一样,并不是太理想。
大成拳似乎是不讲圆的,它发力只强调全身的整劲,是唯一不讲究普通拳术的扭腰、甩肩、蹬腿和送胯这样的包含了圆的运动。但是,它讲究的“风中旗,浪中鱼,形曲力直”其实也是在告诉人们,大成拳是少不了应感而发的圆的运动的。只不过是“极小的圆”,所以看起来就不那么直接,更加巧妙罢了。
其实,大成拳的 “独立守神”,如果你在练功中细心地体会,就能感觉到脚底在进行不规则的“圆”的运动,在站桩过程中,你身体各关节的微动,总的来说都和圆有关,而不仅仅是上下颤动或者前后左右的摆动。站桩中这种不规则的运动虽然小,但实际效果却比我们大家都已经熟悉的机械的跑步等运动要好。
因为它的运动形式小,所以更加“高级”,它不单是肌肉的运动,而是一种特殊的从外到里的全身调理过程。
在我看来,太极和形意分别代表了内家拳术的刚和柔两大类别。太极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形意呢,靠的是功力,千斤对撞,勇者相逢的成分大得多。大成拳和“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形意拳关键性的区别,即其除了在形意拳的龙形桩、熊形桩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了“心”的练习,试力的“感应力”训练,还应该是在形意拳的基础上有了“圆”的内容,因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我认为,圆是武术的真谛,并且“圆”的大小也反映了人的功力,越小的圆。甚至如大成拳说的那种“不动之动”的圆,无疑代表了相当高的武术境界。
要从反面比较和说明的是:大多的门派,在步法、身法、手法上都是以直线的运动为主的,进退是、侧闪是、攻防也是,许多门派都讲究先发制人,以攻为守,许多世界著名的格斗家都认为,抢先进攻,先发制人是搏击的重要原则,说明绝大多数的高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进攻有余而防守不足的问题,这是搏击界普遍的现象。
可是。我们真的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截法在先”,后发先至吗?扪心而问,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在复杂的情况下,你怎么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呢?
李小龙曾经把武术的核心理解为四个字:即近身,发力。他的观点虽然不够具体和全面,但只从技击争胜方面来说,他的话自然包含了真理。就是面对敌人,你必须解决这两个矛盾,即“圆”和“一”!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武术家在他自己的实践中都没能解决最关键的“近身”这个矛盾。
在“武林风”中,我看到那些武术大师们为观众讲解他们可能是得意的招数,似乎都是些相当完美的反击技术。但观众恐怕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表演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已经完成了“近身”之后!如果没有解决“近身”这个搏斗中关键的环节,所有的技术都只能是想当然的“屠龙之技”。其实,我敢保证,大多数表演者其实是远远没有解决“近身”这一最大的难题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最优秀的擂台冠军们都不敢说自己已经解决了“近身”问题,从擂台效果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高手们似乎都远远不能做到胸有成竹地、坦然地面对对手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