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园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楚利涛—大道槐园之金刚捣锥

2020-05-20 17:31    

太极会不会就看金刚大捣锥,随着新架一路正架学习的不断深入,在对金刚捣锥一式默识揣摩中忽有所感,作为太极拳中的母式,金刚捣锥八法齐备、踢打摔拿齐全,不明觉厉。所以兴致之下对陈照奎、顾留馨、洪均生、冯志强四位先生与我师爷陈骁伍先生的讲解进行对比,看各位前辈将从无极而来的太极如何示于后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

槐园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楚利涛—大道槐园之金刚捣锥

师爷陈骁伍指导楚利涛

陈照奎先生讲一第一式 太极起势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老师口述)

身体中正站立,两脚间距离比肩略宽,两脚尖微向外撇,形成丁不丁、八不八之步,两臂自然垂下,眼睛向前平视。太极起势是开始动作前意识上的准备,他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虚领顶紧,即头要正直,顶要虚虚领起,如悬挂着的一样顶劲,唇轻闭,齿轻合,下颌微内收;沉肩,即两肩微前卷,并放松下沉;含胸塌腰,即胸部不内凹外凸的含住,脊背要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意,裆要开,并有圆虚之感,两膝微屈,立而不挺直,膝关节留有预余,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意存丹田。

上述要点不但在做太极起势时,而且在做整套拳的任何动作时,都必须刻刻注意。另外,如上所述,各方面固然各有要求,但又彼此互有影响。例如,由于肩微前卷和松沉,就易于做到含胸塌腰,精神内固,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由于膝微屈,则裆易开而圆,裆即两阴之间的会阴部分,开裆即觉得有气提起和这部分皮肤不下荡。

第二式 金刚捣锥

1、 身体右转,螺旋下沉,重心在左,吸气,双手以左顺右逆缠提至两肋,要求沉、含、松屈合。

2、 身略向左转,螺旋略下沉,呼气,重心偏右。双手以左逆右顺缠螺旋上升至左前方,吸气。双手再以左顺右逆缠加掤劲翻转,左手以鼻等高,右手与眼等高,身向右转约75°。重心在左,同时,右脚外摆,左胯里扣,两脚仍形成丁不丁、八不八之步。

3、 身再向右转,提腿屈膝合。左脚跟里侧着地,脚尖上翘里合,向前蹬出。同时,双手以左逆右顺缠下沉划弧,先吸后呼,左肘与左膝合,右手与右膝合,重心在前。

4、 身向左转,右脚上步,脚尖点地。同时,左手逆顺逆(快速),右手小指领劲大指合,放置右膝上方,手指与鼻尖平,左手放在右肘弯上,先吸后呼。

5、 右手顺缠虚握拳里合。左手顺缠为掌,掌心向上,右拳左掌合于腹前,离腹一拳距。同时提起右脚震脚,重心仍在左,呼吸顺序为呼——吸——呼

顾留馨先生讲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

第一式预备式

身体中正站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外撇,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

预备式是开始动作前意识上和姿势上的准备,它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虚领顶劲,即头要正直,顶要虚虚领起,如悬挂着一样地顶劲;唇轻闭,齿轻合,下颏微内收;沉肩即两肩微前卷,并放松下沉;含胸拔背,即胸部不内凹外凸地含住,脊背要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意;裆要开,并有圆虚之感;两膝微屈,立而不挺直,膝关节留有预余;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意存丹田。上述要点,不单在做预备式时,而且在做整个拳套的任何动作时,都必须刻刻注意。另外,如上所述,各方面固然各有要求,但又彼此互有影响。例如:由于肩微前卷和松沉,就易于做到含胸拔背、精神内固、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由于膝微屈,则裆易开而圆(裆即两便之间的会阴部分,开裆即觉得有气提起和这部分皮肤不下荡)。

第二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身微下蹲,两肘微屈,两掌心朝下(两手有合劲之意),眼向前平视。身体微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前斜角抬至高与肩平,两掌心仍朝下。身体右转,并继续下蹲,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在转体的同时,两手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展开,掌心朝右后方,手指舒展勿软。

动作二:左脚脚尖翘起,以脚跟内侧贴地向左前方铲出,随着重心前移,渐至左脚踏实;同时两掌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继续展开并微沉,在左脚踏实的同时,两手随体重前移。重心向前移于左腿,身体随着左转,右脚前上一步,以脚尖点地;同时两手自后向前左逆、右顺缠,左手手心朝下、屈肘向前挤出,右手随着右脚上步时前撩,两手形成合劲。

动作三:右掌变拳由外向上顺缠,左掌由内向下逆缠;同时右脚提回。左掌落至前,右拳随即落于左掌心内;同时右脚向左脚旁蹬地震脚。

要点:

1. 缠丝劲就是太极劲,是构成太极拳的核心。它是由两个对立的基本缠丝统一起来的。套太极拳的任何动作,始终不可离开缠丝劲。因此,缠丝劲贯串于一切动作过程的始终。顺逆两个缠丝是整套拳的动作所普遍具有的,拳式内各个动作都有顺逆缠丝,因此,顺逆缠丝是属于普遍性的基本缠丝。而里外、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这五对是形容各个动作的缠丝在方位和大小上的不同点,所以是属于特殊性的方位缠丝。但并不等于在普遍性的顺逆缠丝上只具有单一的一对方位缠丝,而是根据各个动作的要求,有些是单一的,如左右顺逆,有些则既有上下的不同,又有里外的不同,如动作三就是这样。关于缠丝劲可参看特点三,并在特点三中有缠丝图可参考。

2.此式为太极拳十三势的第一势,中间经过了五对缠劲的运用,最后一捣(震脚与右拳下击于左掌心内),即表这一拳式结束。

3.震脚的作用,是使全身气往下沉,并有利于血液循环,譬如站立过久感到疲乏,而环境又不允许走动时,两脚脚尖点地,将脚跟提起,再下落微震,这样运动数次,同能收到恢复疲劳的功效。另外,震脚的轻重可根据练者每与身体的强弱而定,但无论轻或重都必须使下沉的劲整。下沉的整否,还可根据震脚声加以判断。

4.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沉肩”预备式要点中所释,“坠肘”即两臂在任何动作中'肘关节保持一定弯屈,不可挺直;肘尖并有下坠之意。

5.陈式太极拳中的掌,要求手指后弯,就是除大拇指其余四指全部向手背方面微弯。这可使气贯注于指肚间(气达两梢),还可警惕和消除臂部拙力的缺点。

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洪均生先生讲三

第一金刚捣锥的动作一,是目视前方,身体略向左转,而两手从肋旁一高一低、一前一后向正前方转出,眼、身、步、手的方向是对立的,动作的时间是统一的;着法的目标为掤接前方来手,也是统一的。内功和着法的配合为:右手以顺缠摇掤对方手腕,左手以逆缠迎搭对方肘关节上侧,缠法是对立的,时间和棚法是统一的。整个套路的所有动作,都是在螺旋运动的缠法中完成的。但螺旋变转的角度又是处处对立的。技击的作用,都是要求我顺人背、化打同施的。一路四个金刚捣锥,式名虽同,而练法着法各有变化。也是对立统一的。

原来第一金刚捣碓练法(预备式略)

第一动作

双手两掌相对,相距一肩宽,平举向前,高低与肩齐。同时身下蹲,成小正马步,目视正前方。

第二动作

身右转45度,胸对右前斜角;同时双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 右手逆缠,左手顺缠向右划上弧线,至右肩右后方半尺许停住; 同时眼随手运,注视左手;与身动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外摆45度, 重心移于右腿,下蹲,使右股平行于地面;同时左脚经右脚内侧以左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方伸出, 左膝略屈,左脚尖落地,指向右前斜角,两足距离两肩半至三肩宽,成左大仆步。

第三动作

身体保持原高度向左转45度,稍前移,胸对正前方;左手逆缠, 走下弧线停于胸前半尺许,手心对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同时右手顺缠亦走下弧线停于胸右侧,手心朝前,中指指向右下斜角;眼随手运,视左手中指尖;身转同时,左脚尖外摆,指向正前方, 左膝弓住,大股平行地面,小腿垂直地面;右脚不动,右膝随身稍前移,微屈,成左弓步。

第四动作

身左转约15度,胸仍对正前方;眼随手运,转视正前方; 身转同时左手继续逆缠走下弧线向正前方领至胸前尺许,手心向下, 中指指向右方;同时右手顺缠,运行时过渡中中指下指,亦走下弧线向前贴左手下合住, 掌心对向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双手成十字状。 左脚不动,左膝稍微前移;右脚随身左转提起,走内弧线贴左脚内侧迈向右前斜角尺余,脚尖点地停住,成右前虚步。

第五动作

身右转约30度,胸略向右斜角;眼仍平视正前方;左手走顺缠落至脐部, 手心向上,中指指向右方;右手变拳走顺缠向上运至眼齐,与眼部相距半尺许,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左腿不动;右膝上提,与裆平,足尖下扣,指向前下角成左独立步。

第六动作

身左转约15度,保持原高度不变,胸对向正前方;眼仍平视正前方; 左手不动;右拳随身左转下落左掌心,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 左腿不动;右脚随身左转同时下落于地,两足距离一肩宽,成小正马步。

第七动作

左手不动,右拳顺缠从掌心抬起至眼齐,余同第五动作。第八动作: 同第六动作,唯拳下落左掌心时击掌发声,同时右脚下落配合右拳震地发声, 同时逆式呼吸以鼻呼气发出“哼”声,小腹略突, 气沉丹田,周身放松。(亦可出右拳时,右膝提起平裆,左脚亦随之抬起,双脚先左后右落地,右拳击左掌时,右脚震地出声。)

洪师改练法

第一动作

眼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下蹲, 松裆屈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肘不离肋右手顺缠走内弧线转到胸前斜对心口窝, 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同时左手逆缠走外弧线转至颏前尺许,左肘松垂,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动作

眼仍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15度,胸略偏向右斜角;右腿走顺缠, 弓膝松裆塌劲以脚跟为轴,右足尖外摆45度;同时左腿走逆缠以左脚尖为轴, 左脚根向左后斜角旋转约45度,成右小盘步;随身右转同时,右手变逆缠,中指上领以手领肘走小外右上弧线上转至与心口齐,与口距离约4寸许,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指向正前上斜角; 左手同时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塌腕下塌外碾,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小臂宽。

第三动作

眼视方向不变,身继续右转30—40度,胸对向右前斜角; 右腿仍顺缠,弓膝略下蹲;左腿逆缠提膝出步,经右脚里侧勾起脚尖, 以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斜角擦出,与右脚约两肩半距离, 成大左扑步;身转同时右手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转出,高与眼齐, 距眼尺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同时顺缠走右上弧线与右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转至右前斜角, 高与鼻齐,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四动作

眼方向不变;身左转约30度,胸仍对右前斜角;右腿变逆缠, 膝屈略垂稍前移;左腿变顺缠,屈膝略弓塌裆落下脚尖,指向正前方, 成大左侧马步;身转同时右手变顺缠,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下前弧线,转至脐右前一尺二寸左右,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内下弧线下转至胸前, 距心口半尺许,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两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

第五动作

眼方向不变;身继续左转约30度,胸略偏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 塌裆屈膝,以左脚根为轴,略向左前方外摆脚尖;右脚仍逆缠, 提膝,右脚经左脚向右前方尺许平掌落地,足尖指正前方,成右前虚步;同时左手仍逆缠走下前弧线上领转至颏前六寸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后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肘贴右肋,以肘推手走里上弧线, 中指上领转至左掌外下侧,两腕相交,成斜十字形,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六动作

眼仍平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35度,胸仍向正前方;身转同时左腿变逆缠,屈膝塌裆,左脚尖随身右转内扣,指向正前方;右腿同时变顺缠,提膝走内上弧线上顶到裆部,右脚掌始终平行地面,不翘垂脚尖, 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便顺缠,松肩沉肘走内弧线转至中脘前, 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 沉肘,以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经左手腕外上侧旋转上领至左掌心上方半尺许,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对向右前上斜角。

第七动作

眼法不变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约20度,胸仍对正前方; 左腿变顺缠,左脚不动;右腿变逆缠,右脚走下里右弧线落于左脚右侧一肩宽距离成小正马步, 落脚也可配合右拳下击左掌心发劲出声, 周身松沉;随身左转同时左手继续顺缠从中脘部转落至脐前,即变小逆缠, 掌心略侧后上斜角,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角;右拳同时变逆缠下转以拳之外侧小指、 无名指根节贴(或击)于左掌心上,即变小顺缠,拳心侧向正后上斜角,拳眼对向正前上斜角。

综述

以上是第一金刚捣碓两种不同练法, 所有各式皆是如此,不能一一赘述。 从第一式可以看出,洪老师修改的每一动作的细密和用意,由于篇幅所限, 我不能对两种练法的技击作用展开详细陈述。但修改的练法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 的原则,每一动作都体现着巧妙的技击作用, 行家里手两相一对照,就会发现修改的练法设计的精巧,比原练法细密得多了。 这是洪老师积半生心血在师祖传授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拳种精华进行的新的发展和创造,也是他武学思想的综合体现。


行路难——冬青树上挂凌霄 岑宴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 种禾终不生豆苗(顾况)

冯志强先生讲四

一、无极起式

无极式站立时,要松肩,松肘,松胯,松腕,周身自然,内外六和。 顶劲要虚虚领起,腰部放松下塌,命门自然松开,虚心实腹,意沉丹田。 如此三至五分钟,待四肢百骸感到蘯然无存,气息移动时,再练习起势动作。 做起势动作时,要注意意气的运行。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蓄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 心意上堋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然后两腕领气虚虚上堋,形成堋劲。 心意前驱,气贯指梢伸挤,而成挤劲; 心意回引,气从梢端返回两肘,形成捋劲; 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领气下按,而形成按劲。 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

预备式要求无极站桩,意守丹田,太极起式,要求圆活流畅。所画之圈要大一点,要有深拔之意, 以后的动作都要求如此,要掌握阴阳的对称,统一和互为转换。由下向上堋,有上必有下;由后向前挤,有前必有后;由前向后捋,有后必有前;由上向下按,有下必有上。

捧挤,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一个力圈,(双臂上摆掤起,斜下落回捋,收至两肋,双掌心向下;水平向前平伸弧形略向上抬,再下捋至体侧,从腋下小立圆掤起,再下捋再掤起,下按,双腿弯曲。

二、金刚捣碓

做金刚捣碓时,要注意右膝是由右拳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脚三节要放松松开,若断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震脚做好准备。 震脚时切不可努气用力,使劲跺踏,不可为追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音,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伤身。 震脚是松气,松劲所致,是身心俱松的表现,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到,积柔而成刚。 定势时复归太极元相,心内一片太和。

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水平圈实,与步伐调整要协调一致,圆活流畅,同时完成。 腿手分家, 应匀速对称, 配合得当。 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步左右,以保持稳定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右脚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脚震落是松气,松腿,自由下落,不可跺脚,以防自伤。 无论是提脚还是震脚,右腿,胯,足,三节要放松,若断若连,以后动作均如此。

两手放松,向后捋,向右45度,迈腿,一个手分尖,放松。捋,落手开步,右拳把右腿带上去,放松。这是金刚捣锥,两肾相转。

(双掌放松,向右摆动右高左略低,下划捋向左侧划弧,由左下经左上向右弧形捋动双掌,一个圆后,由右向左平推手,左高右低,再向下弧形下落;再转右上下转捋至左上,弧形下落右转体,向右后捋手;收起左腿随右转体脚划一弧,向右45度迈腿铲出,同时双手向右后捋手;左手向前下划弧分出,右手在右后,掌心向下 ,右手再向前撩起,带动右脚向前迈出虚落,右手上撩变拳,下落后划,拳背向上再向上摆,转拳心向上下落,左手掌心向上,上摆,再下落,起右脚震脚,捣锥。)

陈骁伍师爷讲

1、预备式  (1)屈膝下坐;(2)提膝开步

2、金刚捣锥包括 上掤、下按、左前挤、右横捋、重心前移、提膝裹合、铲腿、右横採、左肘、左挒、上步撩靠、屈臂卷和、提膝冲拳、震脚

1、 预备式有两个动作,是为了表演和参加比赛而设定的,在传统练法中是不存在的。

1、 屈膝下坐——像坐凳子一样,坐不在高低,找到坐凳子的感觉就标准了。

错误最明显的第一点:就是膝盖弯曲了,胯却是挺起的,造成身体后仰。所以在膝盖保持弯曲的前提下,将胯坐下来,找到坐在凳子上的感觉。

第二点:讲含胸拔背,身体会向前倾。所以在习练过程中要做到头向上领,身体保持中正。

2、 提膝开步——重心右移,外形没有变化,做到自知就好。

提左膝: 地面、脚底面、大腿上侧三面平行成-刺腿

向左开步:脚内侧触地 脚尖朝前,重心向下同时向左移至中心位置

预备式在比赛表演时非常重要,练习要领

1身法中正,因为有很多的专业术语比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屈膝松,胯这些内容往往让我们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疑惑和偏差,所以简单一句话来讲——身法中正,像插一根竹竿一样,

2屈膝下坐,就是一个坐,动作不在高低,找到感觉就到位了,太极的基本要领——身法中正,身体向下一坐就可以了。

提膝开步,就是并步与开步时两种状态下同一要领的体现,即能在并步时屈膝下坐,又能在开步状态下屈膝下坐

3在身体松沉过程中产生一种移重心的动态表现,

二、金刚捣锥


金刚捣锥有14个技术动作,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比较难,实际我们的教习的练法的确比较复杂,其中14个技术动作,既要体现出太极拳基本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又要体现出传统武术踢、打、摔、拿的技术运用,是一个母式。之前在浙江讲习时,展示过64种技法运用,踢打摔拿非常齐全,所以我们在学习金刚捣锥时,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过关。

1、掤的练习,在屈膝下坐的前提下两臂徐徐抬起,两手逆缠,手指向前。

2、下按——两臂自然松落至前下,小臂与身体成45°角,中指后翻。通俗来讲,在水缸里把葫芦轻轻按到水里的劲就叫按劲,练习时看着手中没有着力点,但要感觉到阻力在哪里,不能单单往下一放就了事,要感觉到将葫芦轻轻的按入水中的同时,又不能前倾后仰,需要仍然保持中正。

3、 挤——是方位挤,向左前方挤

身法随眼神左前看转45°,同时双手左逆右顺,左前45°挤出,挤劲是往前走的,如果去掉缠丝,就是眼往左看双手左前一抻,加上一个缠丝就会产生视觉上的弧形与直线的差别。所以练习时把握缠丝,掌握正确的出力方式,就能把动作练的韵味十足。

左前挤时手向上抬升,身体微微下沉,形成一个上升和下沉同时走的动作,很快,再加上缠丝一是便于运用;二是便于将力藏起来,如果没有缠丝劲,双臂直抻力显得太直白。很多人觉得这个动作很难练,实际上很简单,按照上面的思路反复演练很快就能掌握。

总体来讲——就是一身体左转、二下沉、三抬臂、四前抻,完整的结合起来就是左前挤

4、 右横捋——1蓄、2捋

关键在于缠丝变化,很多人练习时直接右转身,很难体会到捋的感觉,我们在练习完左前挤后,先将缠丝变成右逆左顺缠丝后固定上体,重心从右腿转移到左腿,腰向右横转,同时步法上右脚外展,这里要注意辗转练习,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为辗,身体随着脚尖的外展而产生的旋转叫做转,所以转转既是步法也是身法。

练习右横捋时,一为缠丝的变化;二是步法身法辗转练习。要去繁就简,更好的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做完挤之后变捋,一右逆左顺缠丝到位,二是身法和步法上重心左移,身体右转右脚尖外展,走一个离心力的半圆——既是横捋劲

5、 重心前移——重心从左腿移到右腿

之前练习可能是直戳戳的走动作感觉没力道是因为没有松胯,练习这个劲时要感觉坐在这里移重心。以前王培生老先生讲奇步的时候讲“奇步真稀奇”奇的是什么——太极的虚实,重心在左的时候左实右虚,在右时右实左虚,重心前移挤时虚实的转换,关键是坐住后将重心从左腿移到右腿。在学术中既可以叫做锅底劲、下摆劲、裆走下弧,就是简单的坐下来将重心从左腿移到右腿就行了。

6、 提膝裹合——同铲腿称为开门法,左腿胯膝踝像扫帚一样做一个扫称为抄腿法.

7、 铲腿时左脚下落与地面似挨非挨,向左前方划出,同时身体下沉,铲腿像生活中用铲子溜着地面铲断野菜根,是断根的一种腿法,在运用中做摔法、反摔,断根让对方翻转的脚法,加上手上的横採时叫做——手脚分家,在摔法里是很经典的用法勾扫、外铲。

8、 右横採——搬撂横採也难敌,搬撂横採各自是一种技法,採有沉採、横採、摘採、斜採。

横採就是把向下扽变成横向的扽,身法是向右微转腰,手法由右逆左顺变左逆右顺,千万不要走大力和大幅度,採是陡然一转见神奇。“掤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採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採是四隅劲中首当其冲的运用,出手先用採打乱对方的劲势,之后可以採挒、採捋、採靠、採肘、採按可以灵活运用,在这个式子中是採和肘的结合运用。

9、 左肘——太极拳很多技法是藏起来的。

古话讲“太极拳出手不见手、见手则难走”太极讲处处是手,不单单局限于两手,人体九曲十八梢每一处都是手。练习左肘时做到出肘不见肘,单纯的戳肘没有意义,通过身体下沉左转腰带出来的肘劲是螺旋下沉的高级肘劲,重心不变腰左转,身体下沉走出左肘劲。

10、 左挒——为单手挒,重心前移腰左转,左手顺缠与右手形成开劲,杜绝身体重心上浮的同时身体下沉,左臂与左腿形成一个单臂剪刀劲,左臂除了顺缠之外不能用力,力在左腿。

11、 上步撩靠——左弓马步变前虚步,左逆右顺缠形成撩掌

12、 屈臂卷合——一上提时右掌顺缠走立圆,向前向上走半圆,向后向下走半圆,形成顺缠单手立圆,这一动很有特色。

13、 提膝冲拳——古话讲手脚相吸相系,又称冲天炮。

练习时提膝成刺腿,地面、脚底面、大腿上平面三面平行,脚尖向前,注意:身体下沉,通过坐和冲拳上提形成沉稳对错的劲道,不能晃动。

14、 震脚——又称千斤脚

要求注意重心问题,震完后重心仍在左脚,不允许跑到中间导致虚实不分,重心移到右脚上,再提右脚是提不起来的,只有重心在左腿上,右脚才能提的起来,因为在实战中不允许出现这个错误。金刚捣锥这个拳式来自于少林拳,别称有朝阳击鼓、千斤脚、武当的马踏残阳等,其实体现出拳式中拳、脚等不同部位的运用。

理越辩越明、法越较越清,去繁就简、直达根本,武术行里真传一句话,假传十本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已而为之者,殆而已矣!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人的一生是活明白的过程,一家精百家通,不断的积累和参悟在一个方向上就足够了,莫要以身发财虚度光阴,须以财发身更显人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总监制:张邦坤
监  制:陈志刚
主  编:张  一
责  编:萍  萍
校  审:秋  子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阅读 :

槐园太极拳 楚利涛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