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青山,山花烂漫的繁锦尚未褪尽;满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青翠已是撞入眼帘。谈拳论道话太极,名家荟萃聚青山。由陈中华老师组织举办的大青山国际太极拳大赛暨第十五届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培训班在日照五莲大青山如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相聚大青山,比武切磋,探太极之理,究阴阳之道,传承中华太极文化。笔者有幸参此盛会,聆听师父教诲,同时得遇机缘,幸会中华师伯,卫平师兄,林可彤师兄等诸位师兄,学习太极,得遇甚多,略作体会。
合:
太极拳本质上是力的运用。人体产生力的来源只有骨骼、肌腱、肌肉三种器官组织。骨骼理论上不能产生力,不具备收缩伸展特性,调整骨骼结构形成稳定支撑,具备传导力的特性,称之为结构力。肌腱特性可以伸缩,持久,可跨越关节牵张骨骼运动形成力的运行,这种力量是单纯肌肉伸缩力量不可比拟的,这是太极拳力量的主要来源。肌肉力量不具备持久性,太极拳不强调单纯练习肌肉力量。
人体设计之初是为了保护脑及内脏器官免收重力移动引起的震荡。脊柱的四大生理弯曲、肩胯膝、手脚踝都是为了保护自身而设计。如果人体是一根直棍,设若腾空落地时候,最先受伤最重的就是脑组织,因为这种坠落引起的重力咂向地面时候,直棍的作用在于瞬间将反作用力传导到顶部——头部。因为直棍状态下尾端和顶端力量大小是一致的。从受力大小来看头端即尾端。此即为人体结构调整合好状态。
合的基础是结构,首先保证人体架构正确。二则是筋膜的牵张力。所有人体器官有包膜,外有筋的缠绕。上肢以前臂中点为支点,肘内收,手外旋自然产生螺旋的扭矩力(如上图)。这种扭矩力产生的结果是任何二点都有同时向相反方向的力的传导。下肢是膝的外旋和胯的顶,卫平师兄称之为如同扳手扳住。三则是合住的中心的稳固性和位置的正确性。如同车轮中间的轴,所有辐条合住的中心点不能发生任何哪怕丁点的位移。合住点的位置在身体内部重心点。只此一个重心点,出现二个重心点人是无法站立的。
对于合的观念,诸多认识是向内收,力的方向是朝向丹田方向。这是片面的,合是双向的,力量的传导是同时具备一对反向力。古谚:合即是放,合即是出便是此意。任何一式,尤其定式时候都是合住状态。每一式做到定式之时头脑中须要有合的概念。
在练习一路套路过程中,散是绝对的,合是相对的。人体时常处于一种散的凌乱状态,训练就是把相对的合形成绝对的状态,时刻如此。而这种情况只在理论情况下出现。习练套路是与己合,是基础,推手散手时候才有可能与他人合住。
转:
转,能转的基础是有轴,有不动点。陈老师经常以门轴为例讲解,能做转的动作是非常困难的,诸多时候我们以为是转动的其实是晃了。二则中间不能用力。不能有力。首尾是二个力点,并能保持平衡。其三,要理解阴阳是三,有三才能转,无三阴阳是实的,无法转动。 太极拳练习的核心是力。练习力的方法是分阴阳。阴阳人身自有,需要练习如何分开。分离了阴阳,就避免了双重的问题。阴阳是什么?阴阳是三。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二者互为依存,一方不可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阴阳之间是有部分特殊存在,这个存在指一部分连接阳不连接阴,一部分连接阴不连接阳。因为有此特殊连接的存在,才能做旋转动作。否则,无法分离阴阳。
圆:
圆的基础一是满,二是动作有分离,各是各着。例如收肘贴肋-手肘不动-转腰即是。满是圆的必要条件。动作不到位,未达到阳至极限之前是不会有阴的产生,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此之谓也。动作到了极限继续走的结果是反转,是圆。也可理解为转关。如果肢体主动去做圆的动作是舍本逐末,是不可能做出圆的动作的,只能是感觉上以为是圆,是主观意识,而非客观形成。那么是真正的几何意义上的圆吗?笔者功力太浅,不敢妄言。客观规律运行的曲线是 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55,89,134…….形成的曲线即使如下图:
此数列林可彤师兄研究颇深,太极力线理论走行路线是否如此,林师兄或为诸位解一惑也。青山之行,每次皆收获甚丰,聆听师父阐疑释惑,讲解太极之理,深合世事发展之道,更闻世界各地奇趣秩事。每每感慨师父学识阅历渊博,亦感触陈旭等教练们的刻苦用功,己之怠惰。此次更得遇卫平师兄,深究拳理,只再收一式便深研数年,更是我等后进末学之楷模。惟多鞭策自勉,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