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们练太极拳的,在小臂的旋内、旋外力矩上是占优势的,虽然是在单向用力上, 说明与平时的顺逆缠训练有关系。
太极拳的发力方式,实际上是从肌肉发力转变为骨架传力的过程,我暂且使用“骨扭力”这个名词吧。在螺旋对拉拔长的训练过程中,副韧带是螺旋拧长的,这时候一部分肌肉是为了控制拉开拧紧主动用力,一部分暂时不用的肌肉纤维是被拉长的,这个棚拉动作的出现,达到了拉开拉长所有肌肉纤维和韧带、副韧带。此时的弓是满弓的,是满负荷的,当瞬间向某一点发力时,通过节节贯穿,此时骨头的两端关节就会在体内产生一个加速度,只要你的动作完全正确,那么这个加速度通过这根骨头的关节传向下一节骨头,继续做加速度运动,力穿越多少根骨头,就会被加速N次,请注意,这里的每一次传力,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产生的。因此,即使太极拳高手是贴着对手的身体发力的,他的加速度打击力是经过体内骨架的加速度方式传递到打击点上,即使外部没有加速空间,体内已经完成了多次的加速。
这就是太极拳特有的浑圆劲,也就是缠丝劲。这个劲别,也是符合了中国的太极文化。
(示范骨扭力)
缠丝浑圆劲,是一种滚动的劲,技术面主要反映在小臂上面的尺骨桡骨的转化,简单说就是手心手背这样的转动,下面就是胯关节的转动,就是一股扭力,产生一种关节骨头间的扭力,这个骨扭力主要就是用来改变对方的方向。太极拳它可以节节贯穿,一个一个的重叠劲,改变方向的重叠劲其实就是缠丝浑圆劲。它的训练方式基本上就是我们太极拳的特点,是对拉拔长拧转中包含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向的,劲力基础主要来源于骨架间的贯穿。
在这里说一下平衡,平衡是指得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动平衡和静平衡都是测定神经和肌肉的协调性。我们在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里同样做过这个测试,目的是要了解人的神经的控制能力。神经的控制能力对于动作的完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个搏击的完成动作而言它起到的作用应该不是很大,因为它是测定小肌肉群的整体的这种能力。同样在测试中,我师父并没有过关,根本无法站稳,但他在左右、前后劲的施展上平衡能力极强。这个实验可以间接说明固定站桩并不是提升功夫的好方法,其实平衡能力基本上来自骨扭力, 也就是上下、左右、前后的关节旋转力矩!所以,你在训练中,要想象我这个人没有了皮肉,只是一副构架,是骨架在转。在只是骨架的情况下我怎么样做才能使骨架更加结实,不能是一碰就动、就倒的。骨架就是拉开、拧紧,拉开、拧紧之后这个骨架就有了“骨扭力”。
骨头在转动,跟肌肉无关,肌肉只是起了个启动作用。在这样的意识去训练下,骨骼会硬朗起来,你自己也能检查骨架刚不刚了。长期这样想象着练,你的全身力量就会始终在骨头上面,肌肉也就放松了,肌肉就不累也不会酸痛。这种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全身肢体结构坚固结实,具有刚度而不散架。内家拳在内涵上的核心是“骨骼运动”,并不是丹田内气!
当你掌握这些练功方法后,你的内在劲力就会协调,能达到一个高度,而且练会了后终身功夫不会丢失。所以这个骨架训练在武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训练法,也就是武术中常说的“打熬筋骨”
以筋骨发力是太极拳不同于其它武术之处。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是有理由的,慢打目的是为了肢体关节的节节分家与节节贯穿的劲力收放训练。就是要你去习惯“节节传力”的运动方式,身上每根骨头都要能做到推进,而在传力过程中极少用肌肉的力量,到达落点目标瞬间时才把肌肉力与骨传力合二为一,称为“刚落点”,所以太极拳是“筋骨拳”。如从劲力特征上命名可以称为“骨变速拳”,通俗点也可称为“阴阳白骨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