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中如何做到以静御动

2008-05-30 00:51    

拳谚说:“沉着为拳艺之本。”

  一个人在练习推手中掌握了技术以后,在推手竞技中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还是个较复杂的问题,临阵忘拳法的事情是常见的。临场稳定固然与竞技经验有关,但主要还是意志、心理等素质问题。推手竞技时不够沉着、镇静,可由种种原因引起,除缺乏临阵经验以外,怯敌、焦躁、被激怒、求速胜、受干扰、轻敌大意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心意一趋紊乱,气血便易上浮,动作姿势越就随之紊乱,这时就只有应付招架,而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技术了。所以太极拳特别强调一个“静”字。心静才能体松、气沉、神凝,所谓“泰山崩于前面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这无疑都是意志力的一种表现。但这种意志力是通过长期心理意志训练来实现的,如平素强调练习推手时务须做到“有人若无人”,这就像古代代猛将,置身百万阵中,如人无人之境。换言之,只有志坚胆大,才能排除一切干扰,发挥自己最大限度的拳艺水平。

  虽然拳谚也说“艺高人胆大”,然而意志训练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唯有把意志训练作为拳艺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做到“艺高人胆大”。反之,平素艺高,临阵胆怯,这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为此,太极拳不论走架、推手,平日就要讲究心意宁静、肢体松沉。凡能头脑冷静,遇事就不至于惊慌失措;而肢体放松,则感觉自然灵敏。这样方能以我之静,御人之动,在对方的行动中找寻机势,乘隙进攻、抢攻或反攻,从而也就比较容易得手了。

  拳谚说:  “脑居静为贵。”具体表现在推手的外观中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缓急相宜,缓而不滞,快而不乱;遇虚当守,得实即发。特别在心理上要做到:对方烦躁我不烦躁,对方愠怒我不发怒,对方拼刚我独守柔,以及在运动中静观其变等等。诸如此类,都属于以静御动的范围,由此说明。“动、静”二字不只是指肢体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推手竞技训练,固然也有习静之法,但与养生气功的入静是大不相同的。然而不论心理上的冷静与焦躁,身形上的安详与慌乱,攻守上的沉着与盲动等等,其内外必然相通,所以把“以静御动,动中处静”作为要领来训练的诀窍,就在于“先在心,后在身”。

  经过身心结合和因敌变化的长期训练及竞技实践,方能逐渐达到“随意而动”和“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心”的境界。但这“心手两忘”,乃是造诣之精深,而非初学入门之法,初学者若越级追求,那就不免要弄巧成拙的。

  其实也不只太极拳强调一个“静”字,其他拳、械也莫不如此。

  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谈到杨家枪法说:“又莫贵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这也可说是武艺的共同要求了。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