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功夫的“放”与“击”

2008-05-30 00:39    

  一、拳术锻炼者朝夕以求的拳劲的运用之一就是发力。就拳术锻炼者本身来说,发力是其基本功训练的综合体现,是运动谐调与力量谐调统一的高级表达形式。因而发力可以说是关系到拳劲基本训练的各个方面的总成,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方法。

  发力包括两大类型:即“放” 与“击” 。所谓“放”,是指将对方整体打出去,要求破坏对方整体的稳定与平衡。所谓“击”,是指在对方的某一局部形成穿透力或是震动,而不是波及对方的稳定状态能否得以继续维持。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上述分析仅是从研究拳劲的角度来加以区别的,不是讨论战斗效果。在实际战斗中,有必要使练拳者具有明确的概念,以便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较大的提高,事实证明,没有区别就无从深入,这个问题也是我国拳术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关键性“台阶”之一。

  二、不管是放” 或“击”,他们所需要的共同性的力量基础有下列几点:

  1、连通:这一点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能否将“后足蹬”的力传达到梢,引号的意思是说:要把力量的来源贯穿到应用的部位,不是非限定后足不可。

  2、惯性力:实际上是体重的动荡。在初级阶段,这一点往往表现在“上步”。由于步的移动,自然形成体重的动荡上述两点,即便不经过拳术的训练,只要在具体条件下稍加说明,也是可以作到的。因此可以打破“发力”的神秘观点3、弹性呼应:作为专业训练来说,不仅要求能够利用“蹬力”,而要广泛应用各个关节韧带的力量。这种要求,通常必须经过较为严格的训练才可做到。4、鼓荡:这是练拳者特有的松紧所形成的力量的冲击,是拳术训练的高级境界所在。能够拥有这种的“拳劲”门派已经为数不多了。

  三、由于“放” 与“击”在力量效果上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必须存在着下列的不同点。

  1、放:侧重于体重的动荡及弹性呼应。侧重于接触点有一定的相对速度。

  我们试以儿童游戏的弹子来说明这一点。如果两球重量相近,一球为静止状态,另一球击之,则静止者被打出去,击者经常取其位而代之。反过来说,如果用一个小球去击一个大球,则小球必被弹,虽然,大球也会有缓慢的移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所谓动量是物体质量与速的乘积,即m v在动量相等的条件下,如果被击者的质量有悬殊的差别,则其打击效果不同。 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小球的速度很大,被击的大球虽然有移动很小,但被击部位的局部受到伤害很大,甚至于形成局部破裂,其原因即在于此。回到拳术问题上来说,即使被放的人非常瘦小,也总有一定的体重存焉。所以体重的动荡是必须的,在击拳时,通常接触点有一定的相对速度,则穿透力较强,有时接触点速度不大,应用了体重的动荡,这时就会出现“震拳”的效果。至于弹性呼应,不仅是关节韧带发挥威力的问题,同时隐蔽着体重的动荡。所以经过相当的训练的练拳者,即使步子没有明显的移动,实际上已经添加了体重的动荡。只不过形式上较高一层罢了。

  然而这不是说击拳不要求弹性呼应,只是从力量的基点出发,不象放的依赖程度而已。当然,如果在击的力量中,加入了弹性呼应,其威力必然显著增加,这是自不待言的。

[1] [2] 下一页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