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骨仙”到“太极翁”

2010-06-28 17:28  未知  

 

    郑伯康,杨氏太极传人、曾任中山市太极拳协会会长,今年虽已80高寿,却依然红光满面,动作利索。年轻时被医生判决为“无药可救”,如今却越活越年轻。他年轻的秘诀,源于太极拳。


    “排骨仙”保命学太极拳


    郑伯康本是一名军人,但1958年因胃病复原。因为身患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他不得不常年留医,骨瘦如柴,1959年又不幸染上肺脓肿。当时中山药物匮乏,连红霉素药都没有,危在旦夕的他被送入病房。中西医生会诊的结果是:靠自己。这一下,郑伯康绝望了。幸得母亲和妻子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护理他,终于艰难地熬过这一关。虽然出院了,饱受病魔折磨的他已是身心疲惫不堪。当时,94斤重的他瘦得只剩下一副躯壳,外人赠他外号为“排骨仙”。


    1959年下半年,父亲带着他寻到教授太极的郑海东老师——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的门生,希望能通过锻炼,增强体质。学了几天,郑伯康便觉腰酸骨痛,想放弃。但父亲和老师在一旁不断鞭策,又想起扣在自己头上的那些绰号,他咬咬牙,坚持了下去。


    学拳的过程中,因认识了一群拳友,彼此相互交流,让郑伯康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渐渐,经过一番勤学苦练,身体开始康复。吃过病魔苦头的他尝到打拳受益的甜头,对太极拳更加热爱.


    晚年自编三十八式拳与六合剑


    昔日的老师、拳友、学生、比赛等,都被郑伯康一一记录于他精心制作的纪念册中:一张张平整的日历纸被裁成A4大小,上贴照片,旁边是他用毛笔书写的注解,足足六十页。
 

    除了学习杨氏太极拳,他还学了外家拳和咏春拳,以博取众家之长。在认真研究《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后,郑伯康在继承其九十一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自行编写了一路可以表演、竞赛的三十八式拳,方便入门者,又编了一路集六家剑术之长的六合剑,每朝必练。并继续发挥余热,在老干中心、中山纪念堂、兴中园等地教授太极拳。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女儿与孙儿也成了太极拳、太极剑的爱好者。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