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四年秋,十二月八日上午九时许。
于济南,洪师家中。我对有关《陈氏太极拳图说》技术、导读和陈鑫先生传记,请教洪师。答问如下:
问:陈鑫先生身世?他与陈式太极拳的渊源?
答:陈鑫先生,字品三(1849 ——1927),河南温县陈家沟人。祖父陈有恒,叔祖陈有本,俱以家传太极拳著名。陈有本在老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后称为陈式新架。父陈仲珄(1809——1871),叔陈季珄(1809——1866),为孪生兄弟,面貌酷似,邻里不能辨。陈有恒中年溺与洞庭湖,仲珄、季珄遂改从叔父陈有本学艺。
仲珄猿背虎项,魁伟异于常人,三岁即习拳。及年长与弟季珄同入武痒。咸同年间,陈家沟拳家以仲珄、季珄与陈长兴(1771——1853)最为著名。陈鑫和兄陈垚从父习拳,陈垚十九入武痒,每年练拳万遍,二十年如一日,故功夫纯厚。垚躯干短小,外人不信其能武,曾与县衙护勇相斗,一连击倒六七人,其余都畏怯而逃去。
陈鑫先生自幼从父习拳,日练拳数十遍。受父命读书,而仅得岁贡生。晚年颇悔习文,只重在习武,备明理法,故对太极拳更是精微入妙,多有成就,于是发奋著述,其志尤在阐发陈式太极拳理法。著有《陈氏家乘》五卷、《安墨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太极拳引索入路》一卷、《三三六拳谱》、《易说太极拳法备要》等著作。
问:《陈氏太极拳图说》何时所写?它对陈式太极拳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陈氏太极拳图说》自1908年写起,至1919年完成,共十三年。陈鑫先生亲笔手写,虽严寒盛暑勿懈。其手抄本先后有四本,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实战经验,洋洋二三十万言,逐势详其理法,运劲如周身规矩,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参考“孙子兵法”,贯串了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松圆为统驭。
《陈氏太极拳图说》久为太极拳家奉为经典,其文从阴阳动静之理,学用之法,明确了太极拳的规矩,指出了缠法的应用,尤其陈鑫先生提出了:“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给我学习研究陈式太极拳指明了方向。《陈氏太极拳图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学习陈式太极拳必读之作。
问:怎样去研读《陈氏太极拳图说》?
答:《陈氏太极拳图说》对一般初学陈式太极拳者是不能读懂的,是要经过学习拳架,通过明师的正确讲解,然后再读,就能发现其理之深奥,其法之慎密。
问:《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太极图弄圆歌”,其中深意请老师给与解惑。其歌如下:
我有一丸 黑白相和 虽是两分 还是一个 大之莫戴
小之莫破 无始无终 无左无右 八卦九畴 纵横交错
今古参前 乾坤在坐 尧舜周孔 约为一堂 我弄其中
琴瑟铿锵 孔日太极 惟阴与阳 好定吉凶 大叶斯张
行即五行 神即五常 惟规能圆 矩以能方 孟日弄此
有事忽忘 名为浩然 至大至刚 充塞天地 长揖羲皇
答:陈鑫先生作此“太极图弄圆歌”,总起一句话“规矩”而已。规矩是学习太极拳的必尊之法,从中可以看到“太极拳,圆也”的理论,说明学习太极拳必须明白“圆”的道理、“圆”的方法。他说:“惟矩能圆”、“矩以能方”,可见“方”与“圆”相互变化为一体。
此歌还有一层是说明古人学习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即古书所介绍求成的次序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更重在“笃行之”。
太极拳的“圆图”引发了陈鑫先生对圆图更深的理解,悟出了太极拳的“真谛”。他说:“吾读诸子太极拳圆图,而悟出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问: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把缠法定为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缠法的运动形式是什么?应该怎样练?
答:陈氏十六代陈鑫先生在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太极拳,缠法也。”;又说“不明此,即不明拳。”。可见这套拳的基本规律,就是缠法。太极拳缠法的运动形式是螺旋形的。这种螺旋形的动作,不但运行于肌肤之上,而且贯穿于周身。它使各个关节、肌肉束,甚至每个细胞都能得到运动。通过反复绞拉的持久锻炼,体内自然会产生出一种似松非松而富有弹性的劲来,这就是缠丝劲。运用这种劲的各种着法,便是“缠法”。
一九六四年秋十二月九日上午。
问:陈鑫先生所写《太极拳缠丝劲论》中说:“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形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 这样一段话对我们练拳或交手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这一点主要是讲“缠法”的外形。它的形状是螺旋形的,这种螺旋形运动必须贯串周身,给人一种明显的感觉。虽然是一种外形,但必须在明师的指导下持久地练习,学明、学对,方可明白其中的道理。到与人交手时,才能做到物来顺应而不自觉地使用出来。
问:“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怎样去理解这六对缠法?
答:你所说的这些就是缠法在各个方位运行的方法。我认为顺、逆是基本的缠法,其它五对缠法为顺逆缠法在各个方位运行的变化。
问:“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又如何理解?
答:以上所言是缠法的配合,劲道的相互转化,刚柔的不断变化等,而所有这些变化都非常的复杂,让人难以琢磨。
问:“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习练太极拳者往往对这句话不能正确理解,总以为“软”不能应用,别之门派更把“软”作为笑柄,请老师解惑。
答:“软”不失于“圆”方能理解“迹象视之”,“软”应为“松”。松、圆为刚柔之变化也,古人说:“极柔软为极坚硬”,或云:“有心求软,无心成刚”。其道理只有长久坚持练习的人才能理解。
问:“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裆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鼻前为的;顶不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气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于手中,其权衡皆于本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以上所言其太极拳周身规矩,毫不保留地留给后人,请老师简评。
答:这一段写的很精辟,不仅道出了太极拳内外的修练方法,明辨了太极拳眼、身、步、手的规矩,使学者更深的理解太极拳法的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