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历代主要传人介绍

2016-01-07 11:57    


  武河清,字禹襄,号兼泉。生于1812年,卒于l880年。武式太极拳始祖。清代河北永年广府城内街人。长兄武澄清,字秋瀛(1800-1884年),任官于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字酌堂.清刑部四川员外郎。兄弟三人从小喜文习武,家中很富有。并在城内东、西两街各开一处茶庄,后来将两茶庄合并,腾出西街茶庄租给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德湖经售药材,店名“太和堂”。禹襄与其兄见陈德湖与其店伙计多习太极拳,轻灵巧妙与自己所练迥然不同。有一次,一恶人到“太和堂”寻衅闹事,欺负掌柜他们是外乡人,发生争斗,恶人与掌柜一交手,只见掌柜略一动身,恶人已跌出丈外。禹襄听说此事后,以客东之谊求教于陈德湖。后南门外之友杨禄祥(1799-1872年)自陈家沟学艺归来,禹襄又常与杨比较拳技,其奥妙终难晓悟。后禹襄听朋友讲:“河南温县赵堡镇有一武师姓陈名清萍,拳艺精湛,技艺绝伦,武功盖世”。于是禹襄在去看望在舞阳当知县的兄长武秋瀛的途中,绕道去了赵堡镇拜师学艺。陈清萍(1795-1868年)原居温县王屹达村,后移居赵堡镇经商,并设场授徒,弟子众多,颇富盛誉。禹襄到了赵堡镇后,方知陈师正被一桩官司牵连在内,尚有入狱杀身之难,禹襄心急如焚,为其奔走相救,在舞阳当知县的兄长武秋瀛的帮助下,才解脱了这桩官司。陈师感谢禹襄救命之思,邀请禹襄到家作客,方知禹襄为求艺而来,非常感动,便倾心授艺相报。每日学练到夜深人静时才肯入睡。就这样体示口解,将各种秘诀一一传授给武禹襄。禹襄聪明过人,加之原功底深厚,在赵堡镇从陈师学艺40余日,悉得其精髓,理、法尽知。又将陈师所赠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拳论》一并抄绘,拜别了恩师返回广府。

  回到广府后,禹襄潜心研练,细心揣摩,常常与身体强壮,精于武技的壮士试招印证所习太极拳之功夫,无一不胜,两年后,技艺骤进,理法大明,拳之窍要尽施于身,结合王宗岳《太极拳论》之精义,将理论贯穿于行功走架实践之中.以陈师所授拳艺为基础,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指导,参与兵家奇正虚实之事,又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创编了一套小巧紧凑,神气鼓荡,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的拳式。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出身书香门第,两位兄长均在外为官,只有他独居乡里,以教书为业,研究太极拳术,衍写出《拳解》四则、《十三势行功歌解》、《身法十条》、《打手撒放》、《四字密诀》等著作。这些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并被历代各流派太极拳家奉为经典,被称为一代理论家和技击家。

  武禹襄乃清代秀才,虽为一代宗师,反不以教拳为业,就是在临终时.还与来看望他的人谈论太极拳术,孜孜不倦,门徒中以其外甥李亦畲功夫最好。后来李亦畲又进一步完善了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在拳艺和理论上都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李经纶,字亦畲。生于1832年,卒于1892年,河北永年广府城内西街人,清代举人。22岁随母舅武禹襄学习太极拳,后放弃举业,用全部心血苦心钻研,百般揣摩演练武式太极拳。习练中,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便将心得体会,记写于纸上,贴于座位右前方,后改贴墙上,再比试揣摩,细心体会,发现不符合拳理的地方再撕下,把新的体会贴上,直到感觉正确,符合拳理、拳法的要求为止。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反复撕贴。久之纸条贴满墙壁,后遂结集成书。先生呕心沥血,苦心钻研,身体力行数十年,武功盖世,名扬黄河两岸,大江南北。

  有一次李亦畲之表弟,姓苗名兰圃,此人膀大腰圃,力大如牛,在李家做客,席间问亦畲说:“兄长所习太极拳能否打人?”亦畲笑道:“老弟如有雅兴可以一试。”当时亦畲正坐于椅上,兰圃使双手用力推按亦畲双肩,欲把亦畲推出椅外,亦畲外形纹丝末动,口中说道:“你坐到凳子上去吧!”话未说完兰圃己被发自对面的凳子上去了。兰圃惊讶地说:“你双手未动,竟能把我发出八尺之外,真乃神技。还有一次,正逢李亦畲先生的生日,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客人云集,气氛热烈,大家举杯换盏.猜拳行令,好不热闹。有一位客商打扮的外乡人,喝酒间,桌面上落一只苍蝇,只见那个外乡人,一伸筷子,便把那苍蝇夹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知道此人很有功夫,谁也不好意思过问。大家七嘴八舌,非要让李亦畲露一手让大家看看不可,也可助助酒兴。李亦畲推辞不过,只好拿起筷子。刚好,一只蜜蜂嗡嗡地从门外飞来,只见他不慌不忙,筷头一晃,那只蜜蜂便给夹住了。人们齐声喝采。随后亦畲筷头一松,那只蜜蜂又飞走了。李亦畲雅兴不减,顺手摘下屋梁上的鸟笼子,把鸟逮住,放在手心上。只见那只鸟儿翅膀直扑楞,就是飞不起来。可见亦畲先生沾粘连随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洒席散后,那个外乡人故意闪在最后,李亦畲送客,那个外乡人伸出两个胳膊,显出很有礼貌的样子,以二膊推让,李亦畲以二膊相送。两个胳膊和身体刚一接触,彼此便都有了感觉,手指间都暗暗有功夫。只见亦畲轻轻地手一抬,那人便腾空而起,被抛至大门以外,稳稳跌落街心。那个外乡人佩服地说:“谢谢师父指点。我练拳几十年,云游四方,从未遇到象先生这么好的功夫。李先生的功夫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李亦畲身怀绝技,但从不轻易显露。再有一年,永年城南瓮圈金陀寺的一个僧人法空和尚,请先生到寺里下棋。当时,金陀寺院当中,有一平放着的石碑,四角支起,厚不下七、八寸,两边都有石墩,下棋对弈,非常舒适。两人摆上棋盘,你来我往地对战起来,亦畲首胜头局。摆好再战,这时,一阵风吹来,把棋盘落地下,亦畲意欲拾起,法定和尚说不用啦。说完伸出食指,在石碑上哧哧连划几下,刻入石碑足有二分深,划出一个棋盘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功夫。李亦畲回头一看,一个卖豆腐的停在门前,于是朝着卖豆腐的招招手说:“来一斤”,说话间.那方方正正的一块豆腐已送到亦畲面前,李亦畲把豆腐放在石碑上,用食指沿着那块豆腐边缘,向四面划了个印迹,然后.用手掌压在豆腐块上,运足丹田之气,猛地一按,只听咔地一声,那七、八寸厚的石碑,竟然齐唰唰地掉下四四方方的石头来,那块豆腐还是方方正正,不偏不塌,正好镶在石碑当中。那个法空和尚一见,惊得目瞪口呆,像个木头人似的,从此以后法空和尚闭门不出,终日苦练,后来成了拳家名手。

  李亦畲一生以行医为业,终身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著作有《五字诀》、《撤放密诀》、《太极拳小序》、《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等。又将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太极拳论益为己作,手抄三本,一本自存,一本交弟启轩,一本交徒弟郝为贞。在永年称之为老三本。其叙述简要、精练,无一浮词,代代相传至今,被太极拳界奉为经典。李亦畲平时为人注重武德,不论穷、富之身,前来访学,都以诚相待。在授徒方面谨小慎微,总是怕误传匪人,择徒非常谨慎。得其真传有两个儿子李石泉、李逊之和邻居郝为贞,以及山东清河的葛福来。李亦畲不但继承了武式太极拳的衣钵,而又进一步完善了武式太极拳,对武式太极拳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宝让,字逊之.生于l882年,卒于l944年。李亦畲先生的次子,是武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由于李亦畲晚年得子,对逊之倍加体贴和爱护,并把武式太极拳艺和秘诀全部授于逊之。因此,在拳艺上逊之的造诣是相当深的,加之逊之先生天生悟性好,父亲的言传身教,倾心相授,使逊之完全继承了武式太极拳的衣钵,并发扬光大。

  李逊之不满6岁,便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学练武式太极拳。开始因年幼贪玩,常受到亦畲先生的训导和体罚。但不久逊之就迷上了太极拳。每日上午习文,下午习武,常常与哥哥李石泉推手较技,精于拳艺。李家世代书香门第,平时给人的印象又似个文弱书生,都以为他不懂太极拳,其实逊之的功夫早已达到上乘水平。

  有一次,赶会期间,来了不少亲朋好友,街对面有一恶棍出言不逊调戏一女子,逊之出门迎接客人时发现此事,心中不平,于是上前好言相劝。恶棍不但不听,而且冲他大声喊叫,让他少管闲事,逊之再劝,恶棍举拳朝逊之打来,只见逊之略一闪身,轻轻一拨,恶棍便跌出一丈开外,来了个嘴啃地。恶根一看不好。爬起来溜走了。这时,乡邻好友才发现他是个武林高手,身手不凡,不愧是李亦畲的后代。

  逊之先生平时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少乡邻要拜师学艺.在选择学生的时候,逊之首先注重人品的好坏,他不但传学生们武功,而且教他们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忠诚老实,不说假话,学太极拳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不可好勇斗狠,打架闹事,使学生懂得学武的目的,要求学生继承和发展武式太极拳,不能让拳艺失传。教导学生们要勤学苦练,多加揣摩,严守身法,保持先辈们的特点。并且明确指出有了正确的练功方法,只有下苦功夫去练,没有什么近路可走,功夫是在老师经常的指导下苦练出来的。李逊之在自己的练功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新的内容和练功方法,比如用绳子系住双手固定在脖子上,不用伸缩来发放人。他讲出武式太极拳的抽丝劲和缠丝劲是相互之间联系的,能掌握抽丝就有了缠丝劲。从神气方面讲抽丝是直的,可是这一转手,一转身,腿转、腰转、两臂也随之转了,就形成了缠丝,产生了劲路。

  李锦藩,生于l920年,卒于l991年,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代表人物。自幼师从李逊之学习武式太极拳,随李石泉学习器械,深得两位老师的器重,习武成痴,全面继承了武式太极拳之衣钵,并总结出新的练功要诀:“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这不仅是走架行功的基本要领,也是平时为人处事的哲学。他讲练武式太极拳不能单凭时间来计算,重要的是练完每个架子就要总结练这个架子的体会,有很多东西是在长期的走架子中体会出来的,用心去练,按照要领,守住身法,加上老师的指导,功力才能提高得快。他讲两人推手较技,首先要注意接好对方的劲。退是进,进是退,遇上对方的劲,一粘即走,同时还要进中有退,退中有进,在进、退转换的同时不是表现在手、臂上,而是在腰腿上表现出来。进是打人,退也是打人,两人一点不接触是无法发放人的,必领通过皮肉的感觉,借对方的劲,顺势借力达到把人发放出去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李锦藩在继承传统武式太极拳上下了很大功夫。他说由于旧社会封建势力的影响,武式太极拳很多东西只是在少数族人内部传习,老一辈的自藏本还没有贡献出来,如《七言四字解》其内容有“脚手不随者不能,周身不一家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这些内容从来未见诸报刊、拳书。《授艺精言》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李石泉授艺时的口述记录,内附拳械秘本。下册是李逊之授艺时的口述记录,这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据言按此口述练功,可免于迷途而臻于成熟。除这些武、李先人遗下来的手稿外,李家还有六种未外传的拳械套路,即武式太极拳小架,两路炮锤,陇西式太极刀,陇西式太极剑,一路杆子。经过多年的苦练,李锦藩尽得师父之生平技艺,把武式太极拳所有的精华套路完整的继承下来了,其内功纯正,功力深厚,意到气到,气到劲到,随处能化能发,出神入化。当年李亦畲先生留下的练功的大铁杆子重的80斤,轻的40斤,80斤的在文革期间被人化掉了。李锦藩去世的前两年,还拿起铁杆子一气可抖一百多下。

  在那黑白颠倒的岁月中,破四旧运动,不准习练武术,说练武的人都不是好人,一度武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能公开练,就半夜当人们都熟睡的时候起来练拳。祖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民族的瑰宝,不能失传。他以超人的毅力和意志苦苦地追求太极拳艺,使武式太极拳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中得以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为后来的武式太极拳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李锦藩先生由于过去得到李家前辈的口授心传,对武禹襄、李亦畲的拳论能准确地阐释。李家历代虽研习太极拳,但祖训不准以教拳为业,授徒极少。从李亦畲、李启轩到李石泉、李逊之又到李锦藩,这个以耕读为业,不以教拳问世的书香门弟之家,武式太极拳却能历代相传,声光灿然,久久不坠,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李逊之先生身杯绝技,拳艺卓越,但从未仗武欺人。他待人热情,为人和蔼可亲。他最得意的门徒是他的族孙李锦藩,并将其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使武式太极拳后继有人。李逊之在晚年时仍不断地探讨新的内容,研究拳法的奥妙所在,著有《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不丢不顶浅释》,《授艺精言》等拳论。是文武并重,德才兼备的一代太极拳大师。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