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五典:以幼胜壮多奇巧 不攻只避降英豪

2014-11-21 14:52    

 

 

      陈五典 (1821一1889),陈氏第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五典出身于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花梅习练太极拳。同时还经常得到兄长陈五常和姐姐陈大燕的点拨,武技日臻精湛。其聪敏颖悟过人,号称“一点通”。因其肯刻苦练功,深得太极精髓。在其兄陈五常帮带下,常与大姐大燕切磋演练。成人后武技与兄长齐名。除习武授徒外,其又于沁阳西万、温县北张羌等地设场授拳,为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做出了贡献。


​      当时父亲陈花梅创建的西北拳社在方圆百里都声名显赫,拳社里面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各种器械应有尽有,有的器械甚至常年摆放路口处,方便村民和路人随手习练。拳社周围长着几棵百年皂角树,遮天蔽日。每到吃饭时间,乡邻们都会端着碗聚集在陈五典家门口的皂角树下,边吃饭,边论拳理,说到兴致处,还会拿着筷子比划一番,好不热闹。


​      因为西北拳社位于村西五岔口,属交通要道,也是村民们去庄稼地的必经之处。一天午后,一位邻村太极高手路过西北拳社去庄稼地里干活,看见年纪尚幼的陈五典在家门口练太极大杆,顿时拳瘾大发。这位村民习拳几十载,功夫在村里非常了得,他与陈五典切磋了十几个来回,虽然未有大获全胜,但你来我往中,陈五典右手虎口处竟不慎被划伤了。


​      输给了对方,陈五典闷闷不乐回到家。姐姐正在吃饭,看见陈五典虎口处血渍斑斑,忙问他是怎么回事,陈五典如实相告。姐姐听后,拿起手中的筷子当作大杆,便和陈五典比划起来,几招过后,便明白陈五典受伤症结。她灵犀一动,用筷子比划了几招,然后耐心教给陈五典,让他次日再和那人重试。


​      陈五典拿着大杆揣摩苦练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远远看见那个村民又往自家门口路过,陈五典兴奋地提出再试手。对方觉得这个小孩儿有意思,当下就放下锄头,拿起路边劈杆,再次比试起来。这一下,你来我往,上下夹击,没过几招,只见陈五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个翻转,对方手中的杆子不知怎么就掉了下来。村人觉得奇怪,想不到一夜之间,这个手下败将居然轻易出奇制胜。他不甘心再试手,依然败北。连续几次输给了一个小孩儿,此人脸上挂不住了,连连摆手,背起锄头就往地里走,边走边口中喃喃:这陈家沟人就是厉害,小孩子一夜就能长大功夫!


​      在博爱县的王卜村,至今还流传着陈五典和侄子陈绳武“摘匾”的故事。原来,博爱县的王卜村习武之风甚浓,尤其是“杆”,村民们练得出神入化。据说,民间有“王卜杆,陈沟拳”一说。


​      有一年,陈五典带着侄儿陈绳武去博爱拉煤。行至王卜村时,看到一祠堂上面有一牌匾,赫然写着:“天下第一”。旁边有一对联:“拳打大江南北,杆扫黄河两岸”。年少气盛的陈绳武一看这个牌匾,很是不服,看见旁边有几个人正在练大杆,就故意大声嚷嚷着要上去摘牌匾。在祖祠门口练大杆的几个人见状忙一起上前挡住。其中一人大声喝到:“想要摘匾,要看看我手中的杆愿意不愿意!”


      ​旁边的人赶快叫来附近的村民,没多会儿,一行数人将爷俩包围起来。几个人轮番上阵,但没几个回合,都成了陈绳武的手下败将。正当大家面面相觑,眼看着陈绳武要去摘匾之时,一位老人挡住了陈绳武,然后笑着对陈五典说,这个孩子小,要不咱俩搭个手。


​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陈五典一看老人的身手,就知道不同凡响。但想陈武绳摘匾本就不妥,于是,只见对方步步进攻,而陈五典却只是轻巧躲闪,并不进攻。十几个回合后,大家看得疑惑,而那位老人却深深折服于陈五典的功力与武德。最后,老人主动收身拱手说:“你的功夫让人心服口服,敢问师父师出何门?”


​      当老人知道陈五典来自陈家沟,更是佩服有加。两人在一起把酒论拳,好不投缘。后来陈五典经常被邀请过去教拳,陈绳武也学会了“王卜杆”的技法,两个武术名村也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