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太极悟真谛(图)

2008-05-30 00:1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经过五下陈家沟和全国云游印证武学,经过数十次国际、国内赛场的顽强拼搏,我的视野开扩了,特别是我的弟子们在2002 年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赛场上技压群雄的壮举,不但让赛场的观众、运动员们喝彩,也让赛场上的保安羡慕不已,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工作追逐我的弟子们 ,赛会总裁李呈祥先生对我说“你们的运动员是一流的,一看就是专业水准。” (图:在2002年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上,接受记者们采访)
  往事如瞬事境迁,
  荣辱成败似云烟 。
  金牌、名次,荣誉又能说明什么呢? 太极拳修炼的境界仅此而已吗? 比起太极大道来它却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聊。多年来太极伴随我,它使我快乐,使我明朗,使我坦然,使我健康,使我清爽,使我充实。逆境中,太极是我的生命所系,是我能够战胜一切风浪而不被风浪吞噬的救生筏。
  我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化中寻觅,我在超尘脱俗的功夫家身上寻觅,我在大自然中寻觅,我在艺术中寻觅,渐渐的, 在天人合一的虚静中,我终于找到了它,找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东西―――太极 。
  太极,源于虚静,由无极而化生,环抱如一,循环无端,“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 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图: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才知道何谓学海无涯,我的办公室是书的世界)

  太极态持静守衡,有水之特性,平和时似平泊静潭,触动它时“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知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已然。”太极态初始由识神所制约,随着态势的扩大继而被原神(潜意识)所取代,原神为“心”所主,“ 神明出焉,” ,“心”是太极态的灵魂,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远远超出了西方解剖学的范畴。
  1997年,我的家乡出现了一名有透视功能的小女孩,我们素不相识, 他见到我说:你的小腹中有篮球大黄色的球,头上还有两尺高的光柱。当时她还看了在场的其他人,他们的腹内不同程度也有,但是很小,或根本没有,我听到后并不以为然,今天,每当我进入太极态所感受到的丹田自动,内气潜转时, 证明了女孩此言不虚,此时我真正明白了《太极拳论》中“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含义。明白了推手中“听”“粘”“敷”的深刻内含。正如陈鑫所说:“功久则灵,其灵无比,依着即知,自然有应,不即不离,粘黏连随;如蝇落胶,有翅难飞,此中之妙,微乎其微。”这也许就是太极态的写照吧。
  无极生太极,是气化的过程,是能量的裂变,其修炼的功效,是感而后知的、一层功夫验证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征得一个境界,随着境界的不断提高 ,我开始向太极的源头 ――“无极”探寻,这个源头就是太极的根, 寻到了它 ,即寻到了生命的“道”。 它无像、无声、无名,看不见,听不见甚至无法用语言表述,只能用身心去感受,去体悟,心诚则灵,心想事成,征得到它,既征得倒了人体的另一系统,我们暂且将它称为人体的第二系统,启动这一系统的总开关是“心”,启动了它,就会下意识的进入太极态, 中华武术所遵从的“内三合、外三合,” 的修炼模式就是启动这种太极态的有效形式,这就是中华武术的神秘、奥妙之处。(图:在深圳机场)

  国术名家王芗斋曰:“拳道之大,实为民族之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 ,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和国力群,故不专从技击一端也。”
道为德养 ,厚德载物,以德润身,德厚功高。
  在太极拳的修炼法门中,我认识了“道”,在“道”的探索中认识了大圣人老子,认识了他著名的五千言《道德经》。
 《道德经》老子云:“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太极拳论》曰:“有力打无力收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能何为。”
 《道德经》老子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雌常以静定而胜雄强,弱者道之用。”
 《太极拳论》云:“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合即出”,“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可见太极拳的学术思想,无不体现了老子的“道”。它的思维法则,本于老子 “反者道之动”的反常规逆向思维。老子的慢胜快,弱胜强的智慧就是这种违反常识的“道”。
  由此可见,太极拳修炼的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理念的过程,按常规理念去修炼太极拳,是一辈子进不得太极之门的。
  就博大的“道”而言,技击功夫算不得太极拳的终极目标,他的终极目标是,“练精化气 ,炼气化神,练神还虚。”“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图:电脑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一个真正的太极拳修炼家,他的心态是远离争勇斗狠的,只有与世无争才能合“道”。
  太极不仅仅反应了道家的理念,他还涉猎了医家的修身,儒家的思想,释家的超脱、兵家的智慧等。作为一门高深的学术,太极拳具备了完整的修炼法门。 它通过生理的调整,内心的修炼,血气的培养,力劲的运化,拳法器械的应用,乃至于兵法战略等等, 来征得了太极拳道。虽然各门各派特色不同,然而其注重心意,气劲之锻炼,气势、境界之培养 ,在长期的在理论和实践的体悟和修炼中、在武道和修为的长期培育中, 均会造就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有节操的太极拳家。
  太极者运使的是经纬之力,体内所流淌的是沉甸甸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太极拳是武术, 它实证的是乾坤大道,这是太极的根。
  技击对太极来说是 “末技” 。但“末技”并不是说技击不重要。太极拳在发展的进程中,“技”逐渐被“艺”所取代,逐渐演变为一种高品位的身心修炼法门,太极拳修炼者的境界已远远超出了疆场厮杀、擂台争霸之藩篱。凡太极拳修炼有素之人, 俨然是征战沙场的将军,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与那些侍勇好斗的一介武夫怎能同日而语!“不战而屈人之兵”“不遇困危则不发”,才是大智慧,大气度。太极拳在修炼中并不排斥技艺的切磋,但这种切磋应该在一个层面上,在一个知识文明的基准上的艺术交流, 否则一切带有荣辱、毁誉、满足虚荣的切磋将是毫无疑义的。 技击是“用”,其道理在于摆正技击在研修太极大道时的位置,不能为技击而技击,更不能以技击为上。征得太极意趣之人,必是气度祥和、虚怀若谷之人,他的言行举止已与道合 :不争、不怒、示弱、守慈,不为天下先,遵循天地阴阳自然之道。 到了合道阶段,自然不会炫耀功夫,唯恐他人知道自己有功夫,更不会和人家比拼什么了。功夫越高,越不炫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时还故意让人家赢,让人家高兴,这就是太极之道 ,以文象示人,以德象服人的“无为”之道。
  太极拳不仅仅是技艺!
  老子云:道大,天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自然是老子推崇的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太极拳所遵循的“纯任自然,不得有丝毫强为。”(陈鑫语)就是这个“道”。
  怎样才是自然,老子曰: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只有自然才能无为,既“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就是要顺应客观发展的规律,不违背自然去追求个人的目的,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既“无为而无不为”。
  太极拳中“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彼不动,我不动”的斗争哲学就是这种“贵柔”、“不争”和“处下”的智慧,争强斗狠,出人头地,鹤立鸡群,这些在修炼有素的太极拳家来看,正是一个人无能,失败的病根。
  
  要想天下人争不赢你, 你只有在“无为”中与天下人争!(图:在青龙峡)
  道学的涉略使我由原来对太极武技的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它所修炼的已不仅仅是拳脚的功夫, 而是头脑、是思维,是心灵,是智慧,它的境界正如老子在《道德经》十四章说的那样:“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老子深遂的道学思想,在认识论上解放了我对武学的认识,拓展了太极拳研究的新领域。
  太极,一种圆融的生存状态,
  太极,一种完美的存在方式,
  太极,一种超越自身的自然进化。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