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五下陈家沟(图)

2008-05-30 00:11    

 


   1992年初秋,当我结束了半年的云游访师后,决定再赴陈家沟看望恩师, 并将所见、所闻、所感向他老人家汇报 。(图:陈家沟陈家祠堂) 这已是我第五次南下陈家沟了, 从初下到五下陈家沟整整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回首当年,我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太极爱好者,凭一颗奢武之心不远千里拜师学艺,十年含辛茹苦,以我的精诚、执著深深的感动了陈家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陈家沟已成为我第二故乡,师父一家人也视我为“家里人”,在他们的精心栽培下,在各位老师的抚育下,我由一个普通的太极爱好者已成长为一名太极拳的传播者,并把太极拳的种子播撒在东北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如果说过去我还是个毛孩子,那么而立之年的我已趋于成熟,特别是通过这次游历访师,大师们的气质风采、精湛的太极功夫、武学修为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不可思议的是,我的身上隐约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是什么我还说不清楚,我仿佛寻找到了“它”,并能驾驭了“它”。“它”也许是一种能量或一种鲜为人知的人体另一系统,或许就是《老子》所说的“物”:“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从上古到现代以至于将来,无论到任何时候,“它”是始终伴随人类而共同存在的“物”,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着,永远也不会消失的“物,只有虔诚向道的人才会感知它、捕捉它、控制它,运用它。它是人们长期对一件事物全身心的专注,使意、气、形、神达到高度合一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雄浑、伟岸、气宇轩昂、肌肉若一、气质超凡的这综合体,是一种自然流露可感知而无法模仿的东西,这种神态是无法做作的,也是无法用语言所难能描述的,它可表现在眼神或举手投足之中,只要看一眼或比较一下就会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这个“东西”属于每个人,只是他的质量不同罢了,它不是商品,既不能遗传也不能转让,它属于那些心胸坦荡的人,属于那些谦逊向道的人,属于那些尊师重道的人。这种“物”在武术上也许表现出劲、惊炸力、超乎寻常的应变能力或随机应变的超常技巧,这就是国术,这就是传统民族文化孕育的上乘武艺。找到了“它”,即步入了通往国术殿堂的大道。太极拳所遵循的无极――太极――无极,就是“道”,就是寻求这种“物”的法门,当一个人征得到“它”的时候,其境界就如陈鑫描述的那样:(图:朱天才大师授我太极推手及擒拿技巧)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
任他四围皆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
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化成如珠园。
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总是此心归无极,练到佛家一朵莲。
功夫到此仍不息,从心所欲莫非天。”
 

   五下陈家沟,因事先未与师父联系,他老人家应邀到江苏授拳,只有师母在家,我很失望。午饭后,我来到师叔陈启永家,他与我年龄相仿,我每次来沟里常到他家去坐,与他谈天说地,探讨太极拳,有时吃上一顿水饺。多年来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一九八八年他经商专程由河南来到我家, 目睹了女儿烫伤时的情景。见我的到来,他很高兴,急忙吩咐家人上街买肉包饺子。他说:“你师父没在,这里就是家。”我说:我刚刚在师父家吃过饭了,他却说:“迈个门槛能吃一碗,几年没见了,我们喝一杯。”河南人就是这样豪爽好客,不管到了谁家,饭时到了,就要吃饭,所以我只好服从他。 三杯过后,我表达了未见师父的遗憾,师叔是个热心人,他积极为我出主意,他说;“你来一次不容易,这样吧,我把你介绍到我姐夫朱天(朱天才)那里。他功夫好,有文化,是我们陈家沟的“太极金刚”。你跟他一段时间,对你的拳艺会有好处的,俺哥回来后再过来也不迟。”我说“这到是个好主意,只是未经师父允许,我不能擅自易师啊。”我知道武林有一个规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没经师父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易师就是离师叛道,这是武林的大忌。我在陈家沟所结识的太极传人都是通过师父引见的,我早就听说朱天才老师是陈家沟“四大金刚“之一,也是陈家沟较早走出去的著名拳师,无论在国内、国际都有较大的知名度,能得到他的传授也是我求之不得的。可是我怎么向师父解释呢?师叔看出我的心事说:“你师父那里我去说,他会同意的。”就这样。在师叔的引见下我有幸得到“太极金刚”朱天才老师的传授。
   朱天才,陈家沟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氏外孙,自幼随陈照丕、陈照奎习拳,深得陈氏太极之奥蕴,他时任温县政协副主席,温县太极专修院院长,在温县他的家中我们见面了。(图:我与朱师合影)


   朱天才老师看上去已年近半百,身体高大魁梧,语调高亢,是一个典型的中原大汉。师叔介绍了我的学拳经历,他听着听着满意的点头说“好,好,先住下再说。”我们交谈一阵后已近中午,他马上吩咐家人上街买菜, 当时因来的仓促,也没来得及带见面礼,便说:“今天我来的匆忙,也没带什么孝敬老师,这样吧,我们去温县最好的酒店,表达我的心意。”朱师一再拒绝。在我再三恳求下,朱老师才将我们带到了一个饭店, 我不知这里是什么档次的饭店,后来我听说这里是政府招待所。饭店是简陋的, 我让朱老师点菜,可朱师每点一个菜都问我吃过没有,他是要我品尝温县的特色菜,最后只点了四个菜,酒过三巡师叔说话了:“姐夫,国相是咱们陈家的弟子,多次来沟里跟咱哥学拳,是咱哥的得意门生,咱哥不在家,我把他介绍给你,你可要把看家的东西教给他啊。”         
 “好吧,就看能不能拿走了。”朱师接着说:“一个层次,反映一层功夫,验证一条理论,能不能跟我学到东西,要看你平时的积累了。”
  我说:“您发表在《中华武术》上的文章我都拜读过。”我一一说出了每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朱老师听后很惊讶,他没想到坐在 身边的北方学生是这样了解他,关注他。随后我们又谈了一些太极理论方面的问题,这次谈话与其说是酒桌上一次平常的交流,不如说是朱老师对我的一次口试,一次考核,通过这次交流,我与朱师有了相互了解, 为学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朱师正在等待出访新加坡的签证,所以他有更多的闲暇来教授我。因拳架我大都掌握,朱老师又细致的调整了我的拳架,之后,每天主要是跟朱老师学习推手。每天天刚亮朱老师便把我带到体委大院内的太极院向我传授了太极推手、擒拿等。一般说来太极大家是愿意传授那有基础、有悟性的学生的。以他们身份、地位不可能再去传授那些初学者, 如同博士生导师不可能教授小学生一样,并不是名家摆架子,而是层次悬殊过大的缘故。 因为要掌握住太极拳的运动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人体再造工程,费时费力。作为大师,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应酬。(图:师父授我家传重器械春秋大刀)


  2001年中秋节,我到郑州拜访陈正雷大师,他深有感触的说:“一个太极拳老师,一生能教出十个八个好学生也就不错了,有些是靠缘分的。”大师的话使我感触颇深。有人说大师架子大,向钱看。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大师有大师的生活,当他们成名后,应酬自然增多了, 有时是不由自主的。朱天才老师当时已经八次出国讲学,都是国家体委派遣的。他们每年都是在紧张忙碌中度过的,在国内他们根本没有教学时间。记得当时他家来过一些太极拳爱好者,迫切要求向朱老师学拳,朱老师至多也是看他们练几个动作后便介绍给其他老师,所以这些学生多很失望,何况他们用大半生的心血积累的经验又怎能轻易相授呢,他们的拳艺已上升为艺术,而艺术又是无法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的。
  朱师的拳艺已不唯承照丕、照奎前辈拳学之衣钵,而能于四十多年的积累慧心独运了,他的拳如洒脱的写意画,又似放荡不羁的行草艺术,他所体现的节奏美,意境美,以及丰富的韵味让人留连忘返,美不胜收。一天清晨,朱老师在练拳时,周围聚了很多人,我问朱师:他们都是您的学生吗?朱师说:他们该是我的徒孙了。  
  朱老师的擒拿功夫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他在与我推手时向我传授了各种擒拿与反擒拿,他欲拿我,大都是在我没有感觉时悄悄进行的,当我发觉时已经被其牢牢地拿死,他说:“太极拳实施的拿法,必须要舍己从人,顺人之劲,背人之节,不能自作主张。( 图:我与师父的第二次合影)



  每个擒拿都有反擒拿,这就是太极拳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道理。”他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我化解擒拿的各种变化,走法,及反擒拿的周身配合法等。在运用擒拿的过程中朱老师巧妙的结合了封筋拿脉的技巧,一次我与朱老师推手,朱老师在我的寸关尺脉一合我的臂顿时疼痛难忍,失去知觉。之后他向我传授了一些秘不外传的封筋拿脉的手法。
  朱老师是位不拘小节的人,他的食量很大,一顿可吃两大碗 面条,(河南人用的大碗如东北用的小盆)而我却一碗都吃不下。每当饭后,他便习惯的拍拍肚子对我说:“国相,出去转转”。我们漫步在田间小道,道边是绿油油的麦田, 我们边走边聊,我抓住这个机会向朱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他给我讲了很多很多,当走到没人烟的地方,他便要我与他推手,让我体会一些推手的理论,他说:“你的内劲很好,有些技巧只要一实践就可掌握了。”朱师很少讲招式用法,更多的是将理,化不开而受制时,它能将深奥的拳论讲的深入浅出,使人茅塞顿开, 每当早晨练完拳,他便带我到温县早市,请我品尝特色小吃,而每次他都不叫我付钱,那是一段永远难忘的日子。在朱师那里,朱师不但教授我太极擒拿秘要,还向我传授了太极散手。朱师的太极散手是惊心动魄的。我不止一次体验到他那摄人心魄的太极功夫。
  朱师特别告诫我说:“对付外家拳,必需要处理好接手,太极拳接手如同接球一样要有承接的缓冲劲。按常规,对方打来后自然躲闪,而太极拳则要打破常规主动承接,走化来力,不引不能进,不进不能化,不化不能空,不空不能击。”朱师打我时表情是自然的,劲力是顺达的。谈笑间人已飞出。正如陈鑫描述的那样“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特别是他的神态,明明你被他发出,他却好像毫无感觉似的一惊,又像不知发生了什么,乐呵呵的,仿佛在问:人呢?那里去了!我从朱师身上感受并体会到了那种如长江大河的滔滔气势,那种肌皮毫毛都打人的高妙的太极艺术。
  在温县我多次与朱天才老师去师妹陈桂珍家里聊天。并有幸拜访了王西安老师等著名陈氏太极传人.
   一天上午,我正在太极院里练功,忽然师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老人家从江苏回来了!师父的到来使我喜出望外,我急忙将师父让进屋里,原来师父是前天从江苏返回的,听说我的到来,不顾旅途的疲劳,第二天一早便步行十多里路来温县看我,师父的到来使我百感交集,我给师父倒水,向师父汇报起我半年来云游访师的所见所闻,师父听着听着脸上流露出欣慰的微笑。师父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见的多了,自然就长了见识。我老了以后就看你们了。” “师父,您不老,我还要跟您学大刀呢。”我说。“最近我觉得牙齿和眼睛都不如以前了。”师父有些伤感。我能为师父做些什么呢?看到师父那布满皱纹的饱经沧桑的脸,一时感慨万千,真是时过境迁啊,当初我拜师时师父才五十来岁,可转眼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他为了我,为了我这个外姓弟子,把自己的家学无私的传授与我,使我有了今天的成长进步。(图:师父家里不断来向他求学的人,老人高兴了会示范几个拳式)


  师恩,真挚无私的亲情。
  师恩,无以回报的恩情!
  想到这些,我突发奇想:“师父,我们上街去。”
   “做啥?”师父有些莫名奇妙。
   为保护师父的眼睛,我领着师父到了眼镜店,为他买了一付水晶镜。之后又领师父到牙所,为他老人家镶 牙。看到师父满意的笑容,我是多么欣慰啊!送走了师父,第二天我与朱师合影告别。一个月的朝夕相处,我与朱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离别前朱师在他的办公室,用饱蘸浓墨的毛笔,郑重的为我书写了“太极正宗” 四个大字,上款:“为弟子国相弘扬太极题词”下款:“陈氏太极十九代传人朱天才书”,并盖上了“陈氏太极正宗”大印, 直至今天,这四个大字一直悬挂在我的办公室里,每当看到它,仿佛听到朱师的叮咛,仿佛寻回了那份自信,那种自豪。(右图:朱师给我的题词)
告别了朱师我又回到了恩师身边,恩师又将他的家传重器械春秋大刀套路传授给我。当时在陈家沟会使大刀的并不多。每当沟里来外宾或武林同道交流时,都要请师父表演大刀,师父把十多斤重的大刀舞的虎虎生风。一个电影公司曾计划在陈家沟拍摄一部反映太极创始人陈王廷的影片。导演曾物色由师父扮演陈王廷好友――大刀蒋发,不知何因,影片没能拍成。
  “十年磨一剑”,至此,我已为我的武术生涯准备了十年,也在武术道路上苦苦奋斗了十年,我将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茫茫人海,开拓我新的武术之路,我不知道这条路还有多么曲折、多么艰难、多么坎坷,但我会坚定的走下去,直至永远。。。。。。

附《朱天才大师说太极》
   1992 年4月,笔者前往其家中学拳月余,与
朱师朝夕相处,获益匪浅,现将与朱师的谈话笔记整理出来,以饗读者。      问:朱老师,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太极拳?
   答:太极拳是前人根据太极阴阳之理而创造的拳学体系,根据太极之学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二气,太极也就是至高达变之先兆,动时这个阴阳之气就会起变化,所以说太极生两仪,此理结合太极拳的刚柔、开合、动静、虚实、畜发、进退等等,演化太极之意,所以称之为太极拳,从《太极图》的形状看,太极图是阴阳渗半没有棱角的,这就是太极拳劲走螺旋,弧形运使阴阳二气的根据。
   问: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流派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五大派太极拳,都承认是由陈氏太极拳演化而来的,陈氏太极拳除与其它源流太极拳拥有心静用意、神舒体松的共同特征外,尚有快慢相间、畜发相变、松活弹抖,腾蹦跳跃等特点,较好的保持了传统的风貌,而其它流派太极拳,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创新,与陈氏拳风格相距甚远。
   问:陈氏太极拳有新、老、小架之分,每种架子都有两个套路,而其它流派只有一套拳架,这是为什么?
答:陈氏太极拳二路是根据阴阳之理设计的。一路以运劲为主,练习柔化;二路以发劲为主练习刚发。太极拳不是柔拳,也不是刚拳,它是刚柔相济的,偏于一方都不是太极拳,就像战场上光有常规武器不行,还要有重武器。否则是难以打胜仗的。其他流派太极拳都已将技击作为“副产品”,把拳术作为养生健体的运动,对于技击不过分追究。这也是这些流派能够广泛普及的原因.
  问:太极拳过渡到技击散打,中间有个十分重要的推手过程,它与拳架是什么关系?不练太极推手能否直接进行散手?
  答:拳架锻炼的是知己功夫,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传拳的程序。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把太极拳架子盘的中正圆满.蓄发相变.就能发挥推手的技巧。同时通过推手也能进一步检验太极拳招式的用法。说论讲‘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招熟指的就是练架.要十分纯熟.推手就是懂劲.懂自己的劲,也懂对方的劲.熟而久的推手锻炼能在里面悟出拳术中招法的变化.打击的角度.时间火候的中中技巧,所以说拳架与推手是一母双胞胎的孪生兄弟.不练推手直接练散手.不能说不可以.因散手讲究随机应变练使用招法,怎样使用招法,如心中无数直接用于对抗是没有战斗力的。所以太极拳过度到散手中间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推手锻炼过程。
   问;关于太极拳盘架的用意问题.有很多太极拳家观点不一.有的主张将意放到拳架上.不能存打人意念.有的主张初练太极就要弄清招式的用法.你的看法如何?
   答;我认为这两种论法都有片面性.陈式太极拳的传统练法初练功时不得有临敌意念.要把意识运用到导引运作上去.多注意太极拳的规矩,如虚领顶劲、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要领,也就是说练拳时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按照老师传授的标准.做到有规有矩。也不能用意识去导引内气的运行,拳经说“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更不能想着每招怎样打人,有这样的意识既不利于气的中和也不利于养气。陈氏太极拳的用意是随着功力的提高有一定的阶段性,重复性和灵活性。至于练拳是‘面前无人似有人’的意识。是指太极拳修炼达到较高水平能达到周身相随蓄发随心所欲之后,就应该具有这种意识。推手要有有人是无人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太极拳就真正失去了武术搏击的作用而成为体操了。
  问:国内个别太极拳家将外家拳的练力方法如举杠铃,滚大锤,打沙袋等溶入太极之中,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陈家沟传统练功方法没有这些东西,太极拳是练气、练意练神的技巧之学,要在松柔前提下内气鼓荡,那样做没有什么好处,这也许是为了速成不得以而为之的一种办法,我认为这是舍本求末,舍近求远。
  问:目前国家将太极推手作为体育竞技项目推广,在推手中很少看到以往传说中将人腾空掷出丈外的精彩场面,看到的大多是顶牛拼力,为此有一部分人对太极理论产生怀疑对此你看法如何?陈家沟太极推手与此有何不同呢?(下图:92年朱天才传授马国相太极推手)
  答:几百年来,太极推手在陈家沟是对太极功夫的检验.陈家沟代代相传,太极拳练不好,不准推手.因为拳练不好,圈转不圆,放松不下来,劲就发不出去,不是丢就是顶,一搭手就拼力气,这样下去,一辈子也进步不了.开展太极拳推手比赛,是件好事,它不但能提高人们的竞争兴趣,还可以在不伤人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技击水平,如陈氏太极拳的推手,即能检验练拳的功夫,姿势是否正确;一来一往无止境的循环练习,所有的棚、捋、挤、按、採、趔、肘、靠、腾、闪、折、空、抓、拿、摔、打、肩、跨、勾、挂等各种技击用法都能在推手中得到运用。比如:靠就有多种靠法:前肩靠、侧肩靠、迎门靠、背折靠。所以太极推手拼力气,那不是失去太极推手的本来面目了吗?陈照丕老师经常指导我们:推手拼力气,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刚学推手时,对方的劲来了,自己引不空或功夫小,圈还转不圆,那就会不由自主的顶。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定要记住,推手和练拳一样。要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走不了是自己功夫不到,双方推手应舍己从人,随机应变乘虚而入、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不能守则走。不过这些技击用法是在三四成功夫中所能运用的,当然,功夫待入高级阶段——第五层功夫:“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那即可将所有的技击用法都融化于人体之中,全身已经空灵产生物质电,形成了条件反射,快时迅雷不及掩耳,发人时以不见形为妙。现在制定的太极推手规则,若遇到这样的高手和妙手是合适的,可是近年来未能发现这样的太极高手,而我们制定规则的人却将这种境界作为制定规则的标准,最基本的推手方法却不让用,这无异于让小学生制造航天飞机,结果是不伦不类,出现了拼力量,牛抵头的普遍现象。 
   问: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都十分关心太极拳的实用性,特别是在电闪雷鸣的散手对抗中,太极拳应怎样对付刚猛的进攻?
   答:太极拳是十分讲究功力的,没有功力就不能实战,前面我已经讲了,太极拳是刚柔兼备的,不是一味的柔,也不是一味的钢,外如处女,内似金刚,不是只慢不快,陈氏太极拳要求快慢相间的练,武术对抗是手快打手慢,有力打无力,不过太极拳更注重技巧的运用,讲究借力打力,所以要把周身练成圆滑无滞,处处都是圆,正如轴承,一经压力,所有的珠子都会滚动,在交手时要求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这就是不进不能引,不进不能化,不化不能空,不空不能发的道理,对方的拳打来,人的本能是躲闪,而我们练太极拳的人却要打破常规,要敢于主动接手,像接球一样主动,化去来拳,形成我顺人背,借力打击对方,这里还强调技巧、胆量、心理素质等因素,说到底还是功夫问题。功夫练到家,就能做到自然而为之。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