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致信太极界(图)

2008-05-30 00:11    




      (天下太极是一家,太极同根在华夏,这幅书法表达了我的心声 )
   
   经过大半个中国的寻师防友印证所学,我对国内太极界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真可谓泱泱大国藏龙卧虎,太极明师似星河灿烂,德艺双馨的太极拳人大都隐居民间,他们大都以拳为乐,淡泊名利,文武双修,德艺等身,但也有个别标榜“太极大师”的人、名不符实,惟我独尊,修为肤浅、技艺与媒体宣传的大相径庭。面对国内太极界的状况,我喜忧参半, 1992年12月我通过《中国太极拳》、《精武》杂志发表了《我的太极观》,这是我面对太极界现状的内心独白,我在文章中写道:(图:我在少林寺)                    
  “太极者,武林之精品也,是术兴达于热兵发起之端,以术演道,娴静幽雅,飘然若鹤,历经百年,流派分呈,神手若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得其道者,周身无处不太极,“依着何处,即以何处引而击之,时错咸宜,莫名其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陈鑫语)”,延年益寿之功同具。斯术育化后人,追根溯源,乃华夏民族之智慧,非一人或神仙所创也。我辈应借武术振兴之机,师古不泥,发奋图强,赶超前贤,使百年绝技再现武林耳,何须为“源流”“正宗”笔墨干戈不休也。
  太极者,大道也,拳术乃为道之技。人体乃道“器”也,人心向道,“器”可感也。《周易》、《内经》、《黄老》、《孙子》、孕育了太极传统文化之奇葩,今之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人心不古,忍“太极十年不出门”之沉寂者尚有几人?杨禄禅、杨班侯、陈发科前辈的神功妙技,今天看来已成天方夜谭。纵有邓公“太极拳好”唤醒百万太极拳众,得其道者仍凤毛麟角耳。
 
  今之拳之劣者,欺世盗名,居以场馆;精拳高士,隐之野数;“太极文人”持迂腐之笔,著玄虚之文,使人难窥太极门径。科学之昌盛,影视之普及,虽可将太极“大师”们请进寻常百姓之家,而太极武学非书刊可摹,非蝶可仿也,非“明师”言传身教难成也,以影视书刊为师,欲登太极殿堂,乃水中捞月,徒劳也。         (图:与太极大师王西安在陈家祠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楼台,积于累土。学艺之首,在于择师,“明师”引路,事半功倍,尊师重道,心心相通,爱徒如子,有感皆应。“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陈鑫)求速成之浮躁者,勿问此道。”

  之后我又以一位普通太极拳爱好者的身份,通过《精武》《中国太极拳》杂志向全国太极界发出了公开信,我在公开信中写道:

亲爱的太极拳爱好者:
  你们好!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太极拳爱好者,出于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我立志专研太极拳学,为此我历尽艰辛、数次赴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投师学艺 ,又多次到祖国各地访问太极拳名家。光阳荏苒,转眼十个春秋过去了,对中国太极界感概万千。太极拳作为重要武术流派,修炼它的人数是惊人的,任意走到一个公园,一个社区,(图: 向陈发科嫡孙陈小星先生请教推手)你都会看到练拳的身影,遗憾的是众多的练拳者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只想在养生、健身上沾太极拳的光,其它就不予问津了,太极拳学练者日众,得道者凤毛麟角,能用太极拳法技击者更少得可怜,有的太极拳家名不符实,故弄玄虚;有的太极拳名家学艺不精,惨败于外家拳师或外国拳手,太极拳只能在养生、健身上打圈子,擂台赛,太极拳手沾不上边,技击成为了禁区。这就是中国太极界的现状,是太极拳界不容回避的问题。虽然太极拳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一大批技击大家:杨禄禅在京曾得到“杨无敌”之美誉,陈发科曾被誉为“太极一人”,陈照丕在京立擂未遇敌手,他们曾为太极拳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但那只能代表过去,试问今天太极界,象这样的太极技击大家尚有几人!作为太极拳爱好者,作为那些头戴大师桂冠的名家们,怎样继承先辈遗留下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怎样使它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太极拳不同于其它拳种,它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以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建立起来的拳学体系。太极拳博大精深、 涉猎了哲学、军事学、天文、地理、医学、气功等学科, 易练难精,绝非简单练架就能轻易成功的,如果不在上述学科上丰富自己,拳艺难以达到至高境界,拳谚云:“拳似佳酒不易甜,”“功夫在拳外”既是此意。值得庆幸的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但这些著作都是在他们功态下写成的,如果功夫不到,难以理解这些深奥的理论,只有理论指导下刻苦练功,在练功中反复验证这些理论,才可能登堂入室,窥测到太极的奥妙。应该说太极拳是一门吃功夫的拳学,过去曾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道理就在于此。继承传统太极拳术,应在古拳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是通向成功的大道,一切标新立异,怀疑古人,祈求速成的做法,均与太极大道背道而驰, 到头来只能落个“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后果。太极拳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生长出来的带有华夏民族品性的土特产,脱离传统文化、脱离民族品性去解释太极拳,你可能一时成为“大师”“大家”,但终究会被民族大潮所湮灭,中国的国术是绝不会被西方文化所同化的,任何试图以现代科学手段解释太极拳终将是徒劳的。 (图:向陈家沟太极拳名师陈梦松先生请教推手)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太极拳家”功夫平平,竟以大师自居,传统文化不去继承,迫不及待标新立异,把外家的练力方法融入太极拳修炼之中,编造理论,广收门徒,以意想代替现实 ,以师徒操作神化太极技击。更有甚者,见异思迁,急功近利,不去脚踏实地实践太极拳理论,而是歪曲、怀疑太极拳论,否定太极文化,试问这是在继承哪一家太极拳? 
  武术的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蛮练得来的,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我师陈氏太极传人陈启旺老人告诫我说:“一天练三五遍拳只是记住了拳架,不算练功。”陈发科之所以有如此神功,这与他苦练是分不开的,据记载,陈发科每年练拳在万遍以上,每天练拳近三十遍,试看今日太极界,有多少人象前辈那样去练功呢?目前太极拳已走向了世界,日本大有赶超中国的趋势,据师妹陈桂珍出访日本归国后深有感触的说:“日本人吃苦精神特强,他们练功时把擦汗的毛巾搭在肩上,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他们曾扬言:十年后中国的太极拳要到日本去学习,作为太极故乡的太极界,难道我们没有迫切感吗?难道我们希望看到外国人把中国的太极拳手打下擂台吗?近年来在一些重大赛事上,外国选手屡挫我国顶尖推手运动员不是最好的例证吗!(图:与赵堡太极拳传人在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上)

  技击是太极拳的精髓,气是太极拳之本,太极拳无论从养生、健身、技击都是气的作用。拳论说:“十年养气,十年练功,气以直养而无害。”一个太极拳手必须“清心寡欲,培其本源,”只有“根本固”才能“枝叶荣”,“神明出焉”。内气至大至刚之时,才能发挥武术的威力。一个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人 试图获得纯正的太极功夫,只是幻想。气在虚静无为中而获得,通过太极拳招招势势中所感知, 它如同水银在体内流淌的能量流,它是太极功夫的物质基础,太极技击绝非单一的肌肉之力。有人练拳一生,竟不知气为何物,实在可悲!著名太极拳家冯志强老先生的太极气论,极大丰富、完善了太极拳的学术理论,开创了太极气论之先河,这是中国太极界一大幸事,我与冯老只见一面,老人气宇轩昂,功夫纯正,其谦逊重道,爱护后学的长者之风堪称楷模,其功其德令人敬仰,难于言表! 遗憾的是国内这样德高望重的太极拳家实在太少了 。
  太极界的朋友们,中国的太极界面临国内外武术界的挑战,时不我待,时不再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振兴太极而奋斗吧!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