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云游证武学(图)

2008-05-30 00:11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太极道路上已走过了十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充满坎坷的太极之路上,我没有彷徨、没有退却,心中燃烧的希望之火,激励我在太极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艰难跋涉着,我多年的梦想渐渐真切了:走事专业武术道路、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实现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可是从事专业武术道路,将意味着放弃现有的工作,中断一切工资、福利待遇,意味着从此将以武养家糊口。我成吗?我不禁问自己。我深知,在中国武术史上,武术家的生活大都是窘迫的,有的甚至食不裹腹。在民间我还没有看到一个职业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至少在人们的心目中它还算不得一个职业,特别是在人心不古的今天,从事这种传统而古老的事业意味着什么,其艰难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对我这个刚刚有所转机的家庭来说,可能还将遇到倾家荡产,还要流离失所。但我对武术的痴迷与热爱,使我在武术与工作的天平上,渐渐向武术倾斜,最后终于倒向了武术,1992年初,我毅然作出了最后的抉择――走专业武术道路,从此我成为了一名职业太极拳人。(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站在长城上,充满了自信。)
  我告别了单位的领导与同事,在他们的不解与猜测中我离开了工作岗位,此时我忽然觉得周身清爽了,真是“身上无官,赛如神仙”,我如释重负,眼前好像充满了一片光明。
  人生的转折是种很滑稽的东西,尽管他无比郑重,无比庄严,但他仍然很滑稽,当一个人要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被他人操纵的时候,转折则不是偶然而成必然了。
  我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
  走专业武术道路,必须要具备精湛的武术功夫,丰富的学术修为,完美的人格魅力,高尚的武德修养。几年来,我注意到了这些方面的培养,我的太极功夫也在不断的提高,并与外界有过交流,但交流面不是很广,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萌发了我云游武林的念头,只有走出去与不同门派的高手交流,才会印证自己的功夫层次,提高自己的功夫境界,否则将永远是井底之蛙。为全面把握中华武术发展的脉络,我决定云游全国,印证所学。
   “家是出发的地方”。(艾略特 )
  1992年3月,我安顿好妻子、女儿,毅然踏上了云游的旅途。
[下面寻访的各位大师、老师未按时间先后顺序,请见谅。]  
  
  北京,中华武术藏龙卧虎之地,这里几乎云集了各门派武术的代表人物,二十年代中叶,陈家沟十七氏祖陈发科、十八氏陈照丕携技进京,以高超的太极功夫震惊了京城武术界,在长达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结下了满园桃李,其中最知名的是现任北京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冯志强。八十年代初期,恩师陈启旺曾多次向我讲起过冯老,文革结束后,冯老曾三次返陈家沟授拳,将陈发科先生的技艺反馈给陈家人,并与我的恩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恩师曾请他在家中用餐,并交流拳艺。师父对我说:冯老师功夫好、人品也好。之后我与冯老有了八年的信交、神交,当我在学术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便向冯老请教,他老人家有信必复,为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只因工作忙没有机会谋面。在与其书信往来中,其谦逊重道、爱护后学的长者之风,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曾委托我的学生进京看望他老人家。他老人家也曾捎来口信:有机会可进京见面。
  我拨通了冯老家的电话,冯老听说我来了,十分高兴,他推辞了给外国学生授课,让我马上去他家里。冯老家住朝阳区高层,因我初来此地,转了几圈没有找到,当时冯老也亲自到楼下接我,可我们走了两差儿。我只好再给他打电话才摸到那里。我叩开门,站在我面前的是年已古稀的冯老,握着他老人家的手,打量着那慈祥的面容,我有些激动,“冯老,我看您来了!”此时我不知该说什么。
  “好,到屋里坐。”
  我在冯老挂满锦旗的客厅里落坐。冯老一边亲自为我泡茶,一边打听我师父的情况及家乡的情况。在与冯老的交谈中,冯老讲得最多的是他的恩师陈发科,言谈中流露出对先师的怀念之情,之后我又了解了陈照丕、陈照旭及洪均生等大师们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我们把话题转到了太极拳,讲到了太极内功的修炼,冯老对太极内功造诣颇深,并向我阐述了太极浑圆一气之理,使我受益匪浅,最后我请求说:“冯老,您是发科公为数不多的著名弟子,我这次前来,请满足我在您的身上体验一下太极拳的劲道,好吗?”
  “好吧。”冯老从沙发上站起来,叫我与他搭手。(上图:我向冯老请教推手)
  他的手与臂是绵软的、是富有弹性的,我试图将他的小臂控制在他的腹上。可是他的腹是圆转的,无法找到滞点,突然他的腹部一松右手一捋,我便向他左侧栽去。我复向上控制他的左臂,没见他动我便向前倒去,大概是肩靠的。在与老人家的摸手中,感到像推在一种流动的液体上,又像是扶在随时可撤掉的拐杖上。冯老向我讲授了一些推手应注意的问题,并传授了我一些推手的拿法技巧。我们一起合影,当拍完第一张后,冯老便出去了,我在客厅忽然听到门外传来电吹风的声音,出门一看,是冯老在对镜梳理头型。进来的冯老,头发已十分整齐了,可见他是多么看重与我们的这个合影!多么可爱的老人啊!老人所留下的武者风采将永远是我们晚辈效仿的楷模,永远鼓舞我们奋进。我亲自为他系上了领扣,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在我离开时,他老人家送我八个字“太极功夫,浑圆一气。”这是冯老驰骋武林半个世纪的经验之谈,我与老人依依惜别,并告知他,如有可能我将把我们这次难得的会面见诸媒体,他老人家却说:“我老了,要多宣传您们年轻人。”在老人期待的目光中,我感到了肩负责任的重大。在与老人分手时,老人非要送我下楼不可,可到了楼下,他却坚持要把我送到公交车站点,这里距公交车站点有三百多米,我劝他回去,他却执意不肯,直到把我送到交通车上。车开了,老人仍然站在那里向我挥手致意。。。。。

  
   肖庆林。陈发科著名弟子,北京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我们通了电话后,便在其家中拜访了他。肖老个子不高,红润的脸上挂着微笑,看得出是位平易近人的老人。老人向我讲述了他追随陈发科前辈练拳的经过和陈发科传奇的太极功夫,言谈中流露出对前辈的敬仰与怀念,并感叹太极界的今不如昔,肖老让我看了他刚刚拍好的太极拳录像带,肖老说:先师的拳我一丝不敢改动,我尽量表现先生的韵味。肖老练的拳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与外界所传的陈氏八十三式新架无论在演练风格和节奏均有不同,在与肖老交谈中。他多次提到“韵味”二字。这也许就是太极拳而称为艺术的内涵吧。(上图:我在肖老身上体会太极劲)
  据萧老回忆说,三十年代初他在李经梧先生家开的的门市里(米行生意)做工,李经梧是这里的老板,也是一位太极爱好者。当时他师从陈发科先生,经常到先生那里练拳,他不但自己练,回来后还教米行所有员工练,这样肖老渐渐迷上了太极拳。李先生曾多次将发科公请到府上教授大家练拳。使他有机会得到了发科公的言传身教,随后便拜其门下追随发科公,据萧老回忆说:发科公当时传的拳没有“三换掌”、“别臂压肘”等拳式。这些都是他晚年加上去的。发科公在京主要传授了的是陈家沟老架一、二路、太极推手和太极单剑。由此可推测,陈发科当年进京授拳,传授的就是当今陈家沟流传的老架74式,陈氏太极83式是发科公晚年所定的拳架,被陈家沟人称为“新架”。在陈家沟曾授业与发科公的老一辈村民陈淑媛、陈振文等人演练的拳架均未有83式的影子。
  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太极推手,在不足八平方米的客厅里,他向我讲述了太极拳推手,并指出了我推手的一些手法上的弊端,在与老人划圈时,我未感到有任何抵抗力,当我向他的重心慢慢送劲时,他站在那里并不调整重心,只是轻轻的棚着,眼看就要封死时,他的腰轴一动我便站立不稳,他的手臂沉沉的,神情十分庄重、自然。他拿我的手,一下就控制在我的重心上,要挣扎只能向一边栽去。他的拿法与师父的拿法,劲力味道相差不多,只是他的身法较高,没有陈家沟推手那样大的身法。我又向他探讨了一些理论问题后便与肖老告别了,向我云游的第二站----古城西安出发了.。
  
   陕西,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60万年前古蓝田猿人就曾生活在这里,从周至唐有十三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西安故而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古都之一。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武术文化。其中太极拳就是西安武术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恩师陈启旺50年代曾在这里工作,在此期间,得到了本家十八代太极拳师陈西照的言传身教。恩师曾不止一次向我讲述他向陈老学拳的事,他说:目前陈家沟直接得到过陈发科传授的人大都不在了。只有我师陈西照还健在,他是得到过发科公亲传的,你要了解陈氏太极拳的原始风貌,最好见见陈老,他理论好,功夫纯,在西安太极界很有声望,他会接待你的。
  我在他的家中见到了这位富于传奇色彩的老人,老人已有七十多岁的高龄,但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铄,没有丝毫老态。特别是他的眉宇间凝集着练武人特有的神采。当老人得知我是陈启旺的学生,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老人很健谈,不断向我了解了学拳经历和师父的情况,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太极上,他如数家珍似的讲起了他跟随陈发科学拳时的一幕幕往事。(右图:我与陈老合影)
   老人30岁时由陈家沟进京作药材生意。当时他的太极功夫在族人中已是佼佼者。在北平,他吃住在族叔发科公家中。白天做生意,早晚随发科公练拳,当时发科公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他教授的大都是些有身份的人。老人自然对自己的族侄关怀备至,并同其长子照旭、次子照奎一同练拳。当时照旭因酷爱二胡,影响了拳艺的长进。在与发科公外姓徒弟推手时显得力不从心,后来在父亲的督促下,照旭撅断二胡,并发誓永远不摸它,日练拳三十遍,成为一代高手。陈老说要练好陈氏太极拳要具备五心:1、信心,2、苦心,3、耐心,4、恒心,5、狠心。练功的过程是:少年练筋骨,中年求技击、老年悟妙理。他亲自体验了发科公精湛的太极功夫。他说;“发科公晚年的技艺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虽然他已年迈,走路有些不便,但我的手着到他的身上我就不由自主了,好像站在圆石上,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听到“哼哈”声,人早已飞了出去。”我问:“发科公一定传您了不传之密吧。”老人若有所思地说;“他只教我们顺步推手,要我们推手时心在万人之上,身在万人之下,处处不打,处处打。在时机把握上,要打横不打空。”老人的话是我闻所未闻的,这里道出了推手的心法、身法及时机的把握。何为横,何为空,我有些不解。老人看出我的疑惑,便让我与他搭手。他的手臂有松空之感,在顺步推手中向我讲解了横与空的关系,求横制横窍要,使我顿开茅塞。在谈及陈家沟老架与小架的关系时。陈老说:“发科公是承认小架在先的。”
  在与陈老接触的几天里,他还将自己编写的太极拳书稿展示给我。这是用毛笔小楷书写的书稿,洋洋几十万字,可他只是自娱,并未有出版的打算。

  告别了陈老,我直奔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拜访了山西著名八卦掌名家张长安先生。(左图:我与张长安先生合影)张先生不但武功精湛,而且有很高的医学造诣,特别是他的点穴功夫堪称一绝,有“魔指”之称,在他的家中我们朝夕相处半个月有余,他向我传授了八卦内功心法,八卦推手,中医推拿,点穴秘要。并将内功秘诀传授与我,
  
  在武术杂志上,我多次拜读辽宁省太极拳家白云峰先生的文章,他的学术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之后我们有了书信往来,他将无极气功功法传授给我,我们有关太极拳的论文也曾多次同时出现在武术杂志上,他在任《气功纵横》杂志主编时,曾邀我赴沈阳授拳,我们曾同吃同住二十多天,他严谨的治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志趣,使我们结下深厚的友谊,我称他白老师,他称我马老弟,我们曾联合撰文,署名“白玛”揭露伪气功。每当他读到好书时,从不忘记推荐给我,我身边的《老子》、《庄子》、《五柳仙宗》《坛经》《中国气文化》等书籍就是白老师亲自赠送我的。这些书籍对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不但在理论上帮助我,每当他遇到太极奇人也不忘记介绍给我,辽宁沈阳太极奇人胡学智老师就是他推荐给我的,白老师说:那些练摔跤的,散打的都奈何不了他。这样的太极奇人自然是我访问的对象,我与白老师联系后,他专程到沈阳火车站接我,我们一同在胡老家中见到了胡老。

  
   胡老的太极推手功夫在沈阳太极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家中学生来往不断。白老师对我说:胡老躺在床上或站靠墙上都可解脱,我要求一试。他站靠在墙上,我两手推按住他的胸,封闭的很死,他问:“好了吗?”我说:好了。突然他的骨骼似乎缩小了,表皮与骨胳也好似脱离了, 顿时我手分向两侧,他胸骨一下从我的掌中滑了出来,这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太极功夫。再试,仍然如此。“好功夫!”我对老人精湛的太极功夫发自内心的钦佩,我向老人请教了获得此项功夫的法门,老人将“胸背篇”要诀赠送与我 :
   胸背好比一纸扇,开合折叠任君便。
   左转胸左背向右,右转胸右背相反。
   照诀用功永不懈,开薄合厚仔细研。
   有心求柔延益寿,无意招术随心怀。
  第二天清晨,我在沈阳人民大学与他的弟子们进行了拳术交流。并有幸结识了沈阳太极拳协会主席 。
  经过大半个中国的云游,走访了十几个城市的数十名各流派的太极传人和太极名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的眼界开阔了, 但太极界一些不近人意的现状却令我担忧起来,太极拳圈内的门派纷争,太极拳神秘化倾向,太极拳武术属性的丧失,太极功法的严重失传。。。。。。。这一切使我寝食难安。我能为太极界做点什么呢。。。。。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
首页|太极号|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0391-382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