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先生的“老六路”是杨健侯秘传的吗(1)?
——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之一(1)
(一)“老六路”的套路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说汪永泉先生所传授的“老六路”的动作是杨健侯先生秘传于汪永泉先生的、是与杨澄甫先生南下所教的太极拳套路不一样的。那么,不同的动作究竟有多少呢?是全部还是个别?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了解清楚“老六路”动作的套路是怎样的。“老六路”套路的全部拳式名称与次序,1990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作了具体介绍,刘金印先生2010年的《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也作了套路拳式名称的介绍,两书有的拳式称谓有所不同,现与杨澄甫先生《太极拳体用全书》相对照列表如下: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式太极拳述真》与《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不同的拳式称谓
序 |
段 |
《太极拳体用全书》 |
《杨式太极拳述真》 |
《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 |
1 |
一 |
进步搬拦捶 |
“捶”改为“锤” |
|
2 |
二 |
抱虎归山 |
与《太极拳体用全书》相同,包含了捋、挤、按 |
将捋、挤、按另外称为“揽雀尾” |
3 |
二 |
斜飞势 (又称为“斜飞式”) |
称为 “斜飞式” |
称为 “斜飞势” |
4 |
三 |
右分脚 左分脚 |
与《太极拳体用全书》相同, |
合称为“左右分脚” |
5 |
三 |
左打虎式 右打虎式 |
与《太极拳体用全书》相同, |
合称为“左右打虎势” |
6 |
五 |
金鸡独立左式 金鸡独立右式 |
左金鸡独立式 右金鸡独立式 |
合称为“左右金鸡独立” |
7 |
六 |
十字腿 |
称为“转身单摆莲” |
称为“十字摆莲” |
8 |
六 |
进步指裆捶 |
|
|
从上表中可见,两者的不同仅仅是称谓,动作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可以确定“老六路”套路就是这两书所介绍的套路。
(二)“老六路”究竟是杨家何时的太极拳套路?
从《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的介绍可知“老六路”所谓的“六路”是“六段”的意思,“老六路”就是一套太极拳;汪永泉先生没有在文字上留下“老六路”是杨健侯先生所秘传的说法,那么,“老六路”为杨健侯先生所秘传于汪永泉先生的说法究竟是汪永泉先生所说的,还是魏树人等先生编造的?如果是汪永泉先生所说的,所说的是真实的还是编造的?只要考证确定“老六路”是杨家何时的太极拳套路就可以清楚了。如果能够确定“老六路”是杨家1917年之前所传授的套路,那么,这“老六路”为杨健侯先生所秘传就存在可能了。这是因为任何历史事实的发生都是与其它历史事实相联系而不是孤立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杨家太极拳的演变是必然会在其它历史事实中留下痕迹的,那么,“老六路”究竟是杨家何时的太极拳套路就可以根据这些历史痕迹来确定了。
无可争辩可以确定的历史事实是:①杨健侯先生在世时与杨澄甫先生是朝夕生活于同一屋檐下的父子俩。②杨澄甫先生是在其父杨健侯先生的教导与扶持下于1912年开始在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拳的,杨家还有武馆。中国的传统都是前堂后作坊、前店后家,杨家武馆也是如此就在杨家之内。③1917年杨健侯先生逝世前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就是杨班侯、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杨露禅所留传下来的太极拳,而这时的太极拳情况被保留在了当时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④牛春明、田兆麟、崔毅士等先生虽然都是拜杨澄甫先生为师,但开始时都是杨健侯先生亲自传授的。⑤杨澄甫先生于1917年至1935年对于家传的太极拳分几次作了若干修改,牛春明、田兆麟、崔毅士等先生都随着杨澄甫先生的套路修改而跟着修改了,这些情况被保留在了近代以来的一些太极拳著作中。
由于杨家太极拳的变化情况被保留在了近代以来的一些太极拳著作中。这些书籍显然都成了探究“老六路”究竟是杨家何时太极拳套路的历史依据了。比如许禹生先生曾从学于杨健侯先生,在1917年之前就已经结束了向杨健侯先生的学习,他于1921年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书中的太极拳套路就反映了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套路,这个套路与杨澄甫先生后期所教的太极拳套路有十多处不同。其中一个是抱虎归山与肘底看捶之间有一个斜单鞭。这一不同就反映了杨健侯、杨澄甫先生父子俩1917年之前所传授套路的一个特点。叶大密先生是1917年任职于北伐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师第八团时向田兆麟先生学习杨家太极拳的,显然当时田兆麟先生所教给叶大密先生的套路就是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套路,所以,尽管叶大密先生在上海也参照杨澄甫先生的后期套路作了增改,但仍然留下了杨家原来套路第一段的这个斜单鞭,《武当叶氏太极拳研究》所介绍的叶大密先生所传授的套路中抱虎归山与肘底看捶之间就有一个斜单鞭。显然,《太极拳势图解》与《武当叶氏太极拳研究》相互佐证反映了抱虎归山与肘底看捶之间有一个斜单鞭是杨家1917年之前套路的一个特点。
又比如《太极拳势图解》中的太极拳套路第一段白鹤亮翅之后是三个搂膝拗步和一个手挥琵琶,手挥琵琶之后就是进步搬拦捶,第一段只有一个手挥琵琶。反映了这也是1917年之前杨家太极拳的特点。然而,陈微明先生出版于1925年的《太极拳术》中太极拳套路第一段中手挥琵琶变为了两个,搂膝拗步变为了四个,也就是在原来套路第一个搂膝拗步之前增加了一个搂膝拗步和一个手挥琵琶,这一变化反映了杨澄甫先生可能于1917年至1925年之间对原来的家传套路作了修改。但在这一修改中第二个手挥琵琶接进步搬拦捶没有改变。自叙于1918年得到杨澄甫先生太极拳传授的吴志青先生(应该是学生不是弟子)于1940年出版的《太极正宗》一书中的套路这一段也与陈微明先生的《太极拳术》相同,反映杨澄甫先生在1918年之前已经作了这个修改了;李天骥先生主编的《武当绝技》一书介绍李景林先生于1929年请杨澄甫先生定型后编写、于1930年油印作为山东国术馆教材的《太极拳讲义》中的太极拳套路也是如此;杨澄甫先生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仍然是如此,这些都反映这个套路特点一直持续到约1930年没有改变。但杨澄甫先生1935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第二个手挥琵琶与进步搬拦捶之间就有一个左搂膝拗步了,之后董英杰先生于1948年香港出版的《太极拳释义》、陈炎林先生于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傅钟文先生于1962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李雅轩先生的亲属约于1991年出版的《杨氏太极拳法精解》、牛春明先生亲属于1998年出版的《牛春明太极拳》、崔毅士先生的亲属于2002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书内套路中的第二个手挥琵琶都是经过左搂膝拗步再与进步搬拦捶相连接的,这些都反映了杨澄甫先生是于1930年《太极拳使用法》完稿后至1934年《太极拳体用全书》定稿前在上海这段时间中将这个套路中原来第二个手挥琵琶与进步搬拦捶之间增加左搂膝拗步的,同时他所跟随的弟子们也都遵照随之作了修改。崔毅士先生曾跟随杨澄甫先生南下,后于1945年返京,因此,他在北京创立“永年太极拳社”前后所传授的太极拳套路也是与杨澄甫先生1935年所传授的套路相同的。可见,居住北京的人所习练的杨澄甫先生的后期套路,只能是崔毅士先生所传授的,除非是有机会跟南下的杨澄甫先生及其他弟子、学生学习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