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1日,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举行了“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挂牌仪式。这次挂牌,为早该平息的太极拳源流问题的争论,又一次敲下了一记响锤。
继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陈家沟“太极圣地”、2006年国家将陈家沟的太极拳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组织专家对太极拳源流问题进行多年的考察论证后,将“太极拳发源地”的牌子隆重地挂在陈家沟(国家文化系统也做出了同样的考察认定)。这是国家有关单位对太极拳源流问题再一次的科学定论,此举对太极拳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太极拳的研究和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自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以来,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太极拳走出陈氏家族的围墙,经过众多武术家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当今流行于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多种流派。这个融汇着众多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拳种,由于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将阴阳、动静、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武学、医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演练形式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且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所以,受到了世界上众多人群的追求与关爱。太极拳运动被誉为当代世界的第一健身运动。
随着太极拳在世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作为发源地的陈家沟和温县,引起了海内外武术界、学术界的关注,太极拳为何能在这块热土上诞生?在当代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这里又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的?成了许多有关人员瞩目的话题。
我自幼生长在温县,从小就对温县的太极拳氛围耳闻目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幸利用在温县太极拳相关岗位上做领导工作的机会,广泛接触了温县乃至全国太极拳界的许多知名人士,到包括武当山在内的许多曾被认为与太极拳起源有关的地方作过大量的调研活动。经过对太极拳的产生、衍变和发展问题大量地调查研究和对所获取的材料认真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论证与筛选过程,使我对“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到“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有了认识的转换过程。
太极拳在温县陈家沟的产生,是中原地区诸多文化因素融汇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一般的体育运动不同。太极拳是一种充满哲理的文化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涵括的理性文化的内容,其价值并不亚于它的健身功能。所以,有人将太极拳称为文化拳。
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无不打上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多因素的烙印。它有区域性、民族性的表现特征。同时,也具有在发展过程中对诸多文化因子的消化兼容性和自身发展的连续性。
太极拳在温县陈家沟的产生,是中原地区诸多文化因素融汇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诞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征。温县处于河洛文化发源地的核心地带,这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经常活动在这一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历史上如:卜子夏、司马懿、唐玄奘、杜甫、韩愈、李商隐、郭熙、李堂阶等许多名人,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浓郁的太极文化以及儒、道、佛三教文化和中医文化在这里发展、成熟并交汇融合为太极拳的孕育,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太极文化的影响
陈家沟村南的黄河对岸,有个“洛口村”。村内有座小山包叫“伏羲台”。相传当年伏羲氏在这里登台俯瞰黄河与洛水交汇,一浊一清形成的漩涡,构思了太极图。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占重要地位的“洛书”、“河图”也产生在这一带。“洛书”在流经此处的洛水中出现;“河图”出现在此处以西不远孟津市的黄河支流中。为纪念“河图”的出现,那里有座建于1600多年前的龙马负图寺。“河图”、“洛书”是周易文化的来源,也是太极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理论基础。太极文化在这一带影响很大,陈王廷根据太极生两仪的思想,曾将他家里的堂名取名叫“两仪堂”。
儒家思想的影响
曾引领中国教育思想的儒家学说,是当地的核心文化。温县的卜子夏,曾和其师父孔子一起释演周易,将太极文化的许多哲理注入儒学,儒学的中庸思想以及舍己从人、仁义和谐的理念,是这一带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这里的许多地方,都有有关儒学的建筑。
道教养生理论的影响
道教有关导引吐纳理论的著名学说《黄庭经》,就诞生在这一带。道教的养生理论,在这一代也被受人们推崇。陈王廷在晚年所写的“长短句中”,曾有“到老来黄庭一卷随身伴”之句。足见他对养生理论的研究也下过很大功夫。
武术氛围和中医文化的影响
中原一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事频繁,这里尚武风气很浓,加上陈家沟陈氏家族功法浑厚的家传武术,为太极拳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
温县位于洛阳、开封这两个中国数朝古都的中间地带。帝王将相在这一带的云集,带动了此地中医文化的盛行。
陈王廷自幼受中原一带文化的熏陶,擅长拳法。文武兼备。青年时披坚执锐,在豫、鲁、晋一带走镖征战,负有盛名。明清交替时期,由于中原战乱,时局动荡、政治荒芜,使他仕途失意,晚年归隐乡里,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潜心收集、研究民间武术,集多家武术之长,汲取中原一带儒、道、释等多种文化的精华,根据太极文化的阴阳之理、《黄庭经》等导引吐纳术以及中医的经络学说,创编了太极拳。这是中原地区多种文化因素成熟发展到一定程度融汇后产生的必然结果。
诸多的地域文化的因素是太极拳诞生的外因条件,而内因条件则是陈王廷出身于武术世家所具备的文武兼备的素质。可以不容置疑地讲,没有当地文化氛围的熏陶,没有像陈王廷或者郑王廷、李王廷这样一个武术家文武兼备的自身条件,是完成不了太极拳创编任务的。
所以,以下几种关于太极拳产生的说法是违背科学的。
1、附仙攀道、混淆概念的神仙传拳说。有人讲:“太极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日: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子设教,宓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他们的错误不仅是附仙攀道,而且错在混淆概念。他们将条件当作结果。将面粉当成面包,指零件为机器。错误地将“太极”一词的出现说成是太极拳的诞生。”
2、唯心主义的梦中得拳说。有人讲:宋徽宗召见三丰。路上,张三丰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太极拳),厥明便武力大增,能一人杀百贼。
3、淡化太极拳文化内涵的仿生说。有人讲,张三丰观蛇鹤相斗创造了太极拳。从而将太极拳这一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拳种,淡化为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的模仿和延伸。
这些论点,不但缺乏科学依据,而且近乎荒诞。曾被著名的太极拳史研究者徐震(哲东)讥讽为“良堪大噱”的笑料。遗憾的是,这些明显的反科学的说法至今还被少数人坚持,作为张三丰创拳说的支撑。
温县各流派太极拳十几年来团结发展的实践证明。温县政府坚持大太极、实现大团结、促进大发展的思路,对构建太极拳和谐发展局面,其意义是重大的。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全国陈、杨、武、吴、孙、和六大太极拳门派,诞生于温县的有“陈”、“和”两个。发源于赵堡村的和式太极拳,也有人因地名而称谓,叫赵堡太极拳。还有一个也渊于陈式,被当地人称为“忽雷架”的太极拳种。近年来发展的势头也不错。但二者相较,和式太极拳的发展范围更为广泛。
赵堡村的太极拳渊源于陈家沟,传播者有两个人。一是陈家沟的陈氏第十二世陈敬柏;另个是陈家沟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二人都是由于祖上在赵堡镇做生意,后来由陈家沟迁居赵堡村的。
当今赵堡村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陈清平的高徒和兆元根据陈清平所传陈式太极拳小架改编的拳种,历史以来人称太极拳“赵堡架”、“和家拳”或“和式太极拳”。被有些人后来称为“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的郑悟清,在1968年5月31日为弟子们抄写的一份他传承的太极拳谱表时,题目就叫“河南温县赵堡镇和家太极拳各势各顺序”。上世纪八十年代,赵堡村派王海州为主组队参加在温县举行的河南省太极拳剑比赛。参加比赛的项目名称也叫“赵堡和式太极拳”,而近年来有人将此拳称为“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承架太极拳”、“武当赵堡大(小)架太极拳”或“太极拳道”等,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某些人出于某种利益的需要才宣传出来的。
尽管为迎合部分利益的需要,赵堡村个别人将温县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做了不合实际的解释,但温县历届政府向来重视温县太极拳的整体发展,将正常的学术讨论和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区别对待,提倡以科学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太极拳源流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号召大家求同存异,加强团结,面向发展。对各流派太极拳,都视若掌肉,均把他们当成温县重要的文化资源,以大太极、大团结、大发展的思路为指导,实施全面宣传、整体推进。
[NextPage]
在县级民间机构和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机构中,都主张各流派太极拳代表人物的共同参与。1992年起,温县举办国际太极拳年会,本县有七个拳师在年会中担任副秘书长,其中赵堡村就有两个。温县的太极拳民间组织和学校有12个,其中赵堡村有4个,占全县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温县政府的努力和支持下,近几年,诞生于赵堡村的和式太极拳成了全国太极拳的六大门派之一。
为了便于公平竞争,温县将诞生于赵堡村的太极拳流派专门列为比赛拳种的历史已经有十几年之长。温县和焦作地区每次组织的多流派的传统太极拳交流活动,都有赵堡村太极拳流派的运动员积极参与。
2006年,赵堡村和式太极拳的传人组织的有全国600多人参加的和式太极拳邀请赛,县里不仅给以资金帮助,还积极帮助筹备,市县领导还出席开幕式、闭幕式活动,在精神上和组织上给予了很大帮助。温县申报武术段位、武术裁判、社会体育指导员时,也十分注意各太极拳流派的平衡发展,在积极推荐下,各太极拳种均有优秀拳师入选。
近年来,在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和各级体育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温县以交流促团结,以比赛促提高,各流派太极拳的朋友互相支持,积积参与对方组织的民间活动;他们同台竞技,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可以看到来自各太极拳种的裁判员团结合作、共同执裁的场面。这种团结,有力地提高了温县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中心地位,促进了温县民间各流派太极拳活动的蓬勃开展。
有人不了解温县太极拳的发展情况,利用一些媒体。甚至向国家有关部门告状,指责温县和焦作市政府压制赵堡太极拳的发展,其做法是非常不负责任和违背事实的。
改革开放以来,温县体育部门一以贯之地宣传和坚持县里“大太极、大团结、大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此为指导,号召各门派拳师之间,求大大同、存小异,多协作、少指责。曾多次组织包括赵堡村在内的各流派太极拳运动员,组成温县太极拳代表队,参加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太极拳交流活动,并几次专门带领赵堡村的拳师到外地进行宣传交流;还引领国内外多家电视台到赵堡村各个太极拳组织和主要拳师那里采访拍片;陪同各级领导到他们那里视察工作;帮助他们在外地建立太极拳的推广组织机构:出席他们举行的太极拳活动。甚至对有不同学术观拳师的家庭喜事,局领导和县有关领导也欣然前往,表示祝贺。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温县各流派太极拳的代表人,绝大部分都脚踏实地地将心思用在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上,大家在团结中受益,在团结中发展。
实践证明了大太极、大团结、大发展的思路对构建太极拳和谐发展局面的重大意义。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继承和宣传太极拳,创造太极拳和谐发展的局面。和谐,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太极拳是讲究和谐,创造和谐的一个高雅拳种。对太极拳的研究和宣传,也要置放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多年来,全国各地各流派的太极拳传人,站在弘扬中华文化。造福人类的高度,为了太极拳事业的深入普及,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作出了辛勤的劳动。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焦作市举办的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暨首届全国农民太极拳大赛期间,各流派太极拳主要代表人济济一堂,在一起畅谈太极拳发展大计,开展友好交流,参加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陈家沟举行的太极拳发源地的挂牌仪式,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界空前和谐与团结的大好局面。
遗憾的是,个别对太极拳发展历史缺乏认真求实的调查和严肃的研究考证的人,继续依据一些传说,或是受一些错误信息的误导,利用多种媒体,甚至利用不同政见的海外的出版社出版刊、文,对我国政府部门(包括法律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言词激烈的恶意攻击。他们的某些做法,已超越了道德的范畴和学术讨论的范围,已经开始染指政治领域,这是极其错误的。
太极拳源流问题的讨论,是一个求真、求实的过程。一切结论,都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必须是对历史面目的真实的、科学的反映。在太极拳源流问题的讨论中,我们提倡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倡大家以平和、友善的“太极”心态,来参加太极拳的学术讨论。反对那种杜撰证据,偷换概念,曲解史料,将太极拳的产生攀仙附道的做法;反对在太极拳的学术讨论中,对不同意见者打棍子、扣帽子,甚至施以谩骂,实施恶意攻击的非道德行为。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本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以有利于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的原则,在更广阔的空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胆地、理直气壮地、及时地纠正和澄清一切不利于太极拳健康发展的言行。使大家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太极拳,宣传太极拳、全面地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让这项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的健康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