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学之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国学中,儒、道、佛、武、医、易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的习俗传统等构成了深渊持久的影响。儒家修身,道家养性,佛家修心、易讲阴阳、医讲平衡,医无病之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其中以儒、释、道三家影响最大。
二、“太极”的由来
太极这个词,是由孔子注解《周易》时在《系辞》中提出来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动作柔缓、连贯圆活;及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方面却是相同的。作为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三、和式太极拳与国学的内在联系
和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种类的一种,其拳架、理论、体用不仅拥有一般太极拳圈、圆普遍规范外,同时拥有其独有的特点;其拳架、理论、体用,与中国传统国学精神内涵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1、和式太极拳与儒家
儒家:思维、做事讲究“中庸之道”;何为“中庸”?子程子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就是不偏不倚,,“和”是也,“不易”就是不改变,坚持、保持。
《和式太极拳谱》中对“中”的论述:
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身法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腰脊中正顶劲领,尾闾中正神贯顶;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用功时,身法要象太极图中的子午线垂直中正;在体用上: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也难防;在行拳走势,起于中,落于中,攻于中,守于中,守己于中,取彼也在中;在意念上,心贵静,意守中。由此可知:“守中、用中”在和式太极拳盘架、理论和体用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讲的是理,而且是标准,必须坚持——就是中庸之道。
2、和式太极拳与佛家
佛家经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讲究静空、舍己、忘我、无欲的境界。
《和式太极拳谱》中对的论述:
一人一太极;心贵静、意守中;心静则意灵,轻灵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心所欲的境界;在与人推手时,以静待动,静观其变,舍己从人,要啥给啥,随曲就伸,彼不动,己不动;引净落空……
由此可见:和式式太极也讲“舍己,也讲空”,但实际是追求:无舍无得,欲得先舍,我空为使他人落空。
3、和式太极拳与道家
道家:《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敬的是“自然”,求的是无为,讲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和式太极理论:
行功走架叫“耍拳”,走架时着势自然圆活,神意活泼自然,呼吸自然顺畅;意念要自然,耍拳时不要存如何打人之意;三直四顺,体用自然;“尺寸架”,“尺寸”就是规矩,规矩就是自然;交手手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勿自伸缩,用劲自然……
和兆元《耍拳论》:太极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的取法根据老庄自然之道,《易》学阴阳之理及以弱胜强、无为之为为之论,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之法,此三者为和氏”耍拳“之准则。
由此见:随着自身生理结构“耍拳”,练的是周身灵通;随着他人变化,顺其自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因变而变,是得机得势的根本。
4、和式太极拳与易家
易者,易也,是阴阳动静之妙(医易文);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讲的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的道理。
和式太极理论:
《和式太极拳谱》:不得机,不得势腰腿间求之;定势不打人,打人全在过程中;
和兆元《歌决六首(1)》中论:“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是硬手;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是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和庆喜《习拳歌》: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体松法自然;腰脊中正顶劲领,气遍周身任督行;虚虚实实阴阳理,身灵步活周身功。循势舍己借彼劲,因阴就阳显其能…
由此见:通过阴阳、虚实转换,达到技击目的,属是阴阳动静之妙
5、和式太极拳与医家
医家:
(医易文):人生之理,以阴阳之气长养百骸,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黄帝内经》有‘正气存内’、‘精神内守’之旨,张仲景‘上工治未病’之教,孙思邈‘大医医未病之病’的精神,讲的是,身之病,皆因阴阳失衡所致,病不在治,重在养,保持自身阴阳平衡,自不生病。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及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可生,犹如户枢不朽是也。
和式太极拳习练理论:
和氏太极祖传古拳谱有:《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是提醒了练功者应关注的问题;
和兆元《歌诀六首》:外保君王内保身,全凭太极真精神;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是妙手;和兆元《耍拳论》:“耍拳”之用功准则,可使任、督二脉畅通;
和庆喜《耍拳解》:何为“中正平圆”?即在用功时的身法要像太极图中的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运动时,以手平衡姿势运转,步以走圆,身亦走圆,一举一动,皆以圆为宗;《习拳歌》节节体骸归一元,静分动合臻化境;摇而不及气血畅,延年益寿太极功;由此见:太极动作以圆或弧线的形式使周身左右、上下、内外协调运转,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使人体各部分脏器功能保持平衡,正是不生病之道。所以,中医都懂阴阳,且多练太极,以补其对阴阳的理解。
6、和式太极拳之武学
武术技击最高境界:
即随心所欲,不受招式约束,无招胜有招,化腐朽为神奇达到制敌之目的。武术之劲有明劲、暗劲、化劲。明劲是力量,暗劲是刚柔并济。化劲是以柔以技巧来化解对方。练功夫没有捷径,但学功夫有思想方法的捷径。
和式太极技击理论:
“合”:技理相合;内三合、外三合、由脚到腿而腰总要完整一气;随曲就伸、引净落空、沾粘随合、差米填豆;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力,我意仍在先;手眼身法步,意到同到;手到身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身也到,打人如蒿草;
由此见:周身相合,可将身体内外潜能爆发于一瞬间,我意仍在先,保证了自己永远是“怏打慢”;差米填豆保证了自己永远是“顺大背”;随曲就伸保证了化劲的实现,引净落空,用意不用力(听劲),实现了太极“四两拨千斤”之妙。
四、和式太极拳是什么
是“儒家太和拳”。
是“道家无为拳”。
是“佛家如是拳”。
是“易家阴阳拳”。
是“医家治未病拳”。
是“武家境界拳”。
是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拳
名相是太极拳,而本性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国学智慧的结晶。
五、给我们的启迪
太极拳的功夫训练,内涵丰富,太极思维是包含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体察思维、运动思维等的整体性思维。
太极拳是让我们恢复先天自然本具之能的内求法(认识论)、功夫修持(实操实作)、开悟途径(思维模式)。
太极思维教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启智慧
开——人只有具备强壮的体魄、平和的心态、旺盛的生命力,才算是具有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这个钥匙,太极拳可算是一个。
启——太极拳是启动智慧之门的动力。启,乃生生不息的运动。这种运动不是肢体之能,而是如外国人所称之的“运动中的冥想”、“思想者的运动”。这种运动,只能是太极拳。
智——明白知识技艺的内涵和外延,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和修正能力。
慧——太极文化是锤炼思维力、记忆力、决断力、行动力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必须落在身心健康的层面,自由自觉地按先天自然之本能,由内而达外地涵养道德和成就事功。
六、如何真正练好太极
拜三师:
太极老师:既能授技,又可讲“理”的老师;
以国学为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理解太极核心理论;
以自然为师:使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不断增强太极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