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练此势两臂未举之前,应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自然站立,立身中正(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对应成一直线),全身放松(其中肩井穴、膻中穴、劳宫穴、涌泉穴尤为重要),头颈竖直松开上领,下颌略向后收,两眼向前平视,静心平气。随后在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到下依次松头顶、松面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跟、松涌泉穴、松脚趾。放松下沉时,意念犹如水流,水流至哪里,就松到哪里,随着松开的身势下沉,腿膝脚处亦相应微曲,但膝盖不宜突出脚尖,松沉至脚底就身势立稳了,人的重心落在脚底涌泉穴。然后准备做起势动作。
二、虚心实腹、松肩垂肘、松腰塌胯的沉至脚底之后,大脚趾和二脚趾慢慢抓地,提肛收腹吸气(提肛收腹是内收,是收到命门穴上,不是收到胸肺部位),身势缓慢撑起,脚下有肩挑重担撑起立身的感觉(当然腰脊没有真的象挑重担那样受力)。双手(两手之距稍宽于肩)在地面反座力的作用和腰力的带领之下,均匀的向上抬起,要意念胳膊用劲,练到位时有手臂较为沉重的感觉。撑起时要意念脚脚、小腿、大腿、臀部、腰背、颈后、脑后节节贯穿的用劲。此时手随势而起,身体重心还在脚底涌泉穴。待双臂向前轻轻抬起距略高于肩胛的三分之二行程时,手指朝前伸,中指端意念上领。从梢节一沾而起,中节相随,根节相摧,继续把双臂抬起举至略高于肩,膝盖伸直,同时松开脚尖,身体重心转换于脚跟,有自海底上拔之意。这是节节贯穿的“以梢带根”的练法,亦有拳家称为“端引”放松之法。
三、含胸拔背的带动两手小臂环状收回,注意放松肘关节,意念掤劲在小臂阳面。
四、松肩坠肘的两手分开,手掌心好象降落伞那样准备落下来。同时膝微曲,身势下沉。脚趾松开,胸部放松,缓慢呼气,把手肩忘掉,双手慢匀下落。意念泉水从胸流至腹,腹就松。意念水流至臀部,臀部就松。流至大腿,大腿就松。流至膝盖,膝盖就松,流至小腿腿,小腿就松。流至踝关节,踝关节就松,此时双手应垂肘、塌腕、舒指,腕指不要跑气,气固在手掌之中的劳宫穴。意念泉水流到脚背就同时松手腕,流到脚趾就同时松手指,一直松至脚心中涌泉穴。命门穴要尽量饱满,意气自天入地,从百会穴到涌泉穴上下一气贯通。手随身势下沉而落,膝盖不宜突出脚尖,最后把身体重心转换在脚跟与涌泉穴的中间。
在以上练法里值得着重体悟的是带动手肢的源动力和意念松沉、撑劲的部位。两手向上抬起的源动力是地面反座力,两手小臂环状收回的源动力是含胸拔背,两手下落的源动力是身势下沉。从上往下松沉时要意念放松身体前面的有关部位,从下往上撑起时要意念身体后面的有关部位用劲。
为了提高练习起势的兴趣与验证体悟的质量,不妨按以下所述去增加一点感性认识:叫拳友在当自己做起势初双手垂下之时,他张开左右手之拇指与食指,分别用其虎处口处按住自己左右手小臂的下部或上部(按下部比上部受力大,视功力深浅而定),用硬力往自己身后逐渐加大。自己接住对方来力后,按起势要领松至脚底涌泉穴,同时松至手指,双手缓慢抬起上升,当升至一定高度时,手臂掤劲自然使对方站立不稳或向后跌出。若自己被对方按后双手之臂举不起,则说明自己上未松至劳宫穴,下未松至涌泉穴,所以未有内劲来自脚底发出的体悟,需要细心思悟松沉和意气贯穿合成整劲的拳理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