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术诠真(林炳尧传授)
林公炳尧先师传授
暮雨笔述
太极拳属武当嫡派之内家范畴。现代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林公炳尧先师乃陈公微明老先生之入室关门弟子。林师传杨氏太极拳、复传杨氏太极长拳、更传杨氏小架太极拳。杨氏太极长拳及杨氏小架太极拳乃杨氏太极拳术中秘不可得之奇葩,为杨氏历代太极宗师所秘惜。世间所习杨氏太极拳术者甚众,虽亦有闻斯技者,然得其真谛,窥其全豹者甚寡。先师林公炳尧先生承师祖陈公微明老先生之绝技,尽得杨氏太极拳术之精髓,复经先师数十年之磨砺,并阐其奥密,于太极之意日趋丰富,使杨氏太极拳术之法更趋明显。
一、专气致柔 太极拳术以专气致柔、以柔克刚为宗旨,尤其注重气沉丹田功夫的修养。气沉丹田,即老子所谓“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谓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也,故专气致柔乃太极拳之首要着手功夫。太极拳术欲致柔,务必先要专气。所谓专气,则纯以自然之呼吸,导以心相守之法。心相守之法,即杨家口传“主人翁在家”是也。日积月累,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将气缓纳于丹田气海。夫气能沉于丹田,则易所谓离心火与坎肾水之相济。进而骨髓日渐充满,则骨自能坚实沉重,即内劲渐长。太极拳术虽不用力,然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成矣。即太极拳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初学气沉丹田者,其之所以不能专气致柔,乃是不能沉肩坠肘之缘故也。或有未窥太极拳术真谛者,妄言气沉之海底为气沉丹田,盖海底者,穴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位于前后两阴之间,又名会阴;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为男子生气之海,故又名气海。所谓气沉丹田,非强行将气下压而纳于丹田,如此而致小腹外鼓,切忌之。盖专气致柔之功夫,为太极拳术入道之基。气沉丹田乃绵绵不断、凝神聚气之法,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海,勿忘勿助。所谓凝神聚气,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三年有成矣。
吾师曾教余一种专气致柔练习之法,即每日顺调呼吸,纯任自然,全身筋骨松开,轻柔舒展臂掌,采天地阴阳之气将气以轻缓细长导纳于下丹田之中,以心相守,稍聚而勿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融于丹田。日久充盈,炼之而收敛充溢于内,达乎四肢,流乎百脉,越尾闾撞开夹脊,而上乎泥丸,旋复下游任脉而下丹田,此河车之路通矣。
二、体用述真 一阴一阳之为道也。太极拳以虚无为本,其分合动静合乎阴阳。太极拳术之体用以八门五步十三势,按阴阳刚柔相克,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气为使焉,神为主焉。神气收敛于内,内外融合为一,是为太极拳之体,将神气充溢于外,是为太极拳之用也。以体用分而言之,则脊骨为体,心为用;合之,则心肾相交,是为太极拳术之体用大全也。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
夫人身膂脊能竖起,则神自贯顶,即拳论所谓顶头悬是也。林师尝曰:“太极拳诸式之劲,皆由膂脊所发,非徒用两手之力”。能竖起脊骨,则势必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果能顶头悬,不偏不倚,则自然中正矣。若舍膂脊而修炼太极拳术体用之道,无疑痴人说梦,皆为末事矣。此所谓拳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
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乃体用兼备。太极拳之体诚可却疾延年,其用之所以名拳者,即仲尼所谓“拳者,杀人之利器也”。自古道不虚传,遇缘即应。学者倘能得遇明师大泄真机,照此下手修炼,自能得体用之始终。故微明师祖尝曰“太极非传者有极精密之教法,学者有极沈细之研究,不能得也”。
三、太极行功 太极拳术之体用在乎精、气、神。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行功走架当以拳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为首要之要诀。陈公微明师祖曰“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并非意随气走,乃是意为向导气随行!拳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林师也曾说“眼为身先,意到则气到”。学者慎之,慎之!
大道以虚无为皈真之本,太极拳亦复如是。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在于丹田气与内劲的运用,绵绵不断,周而循环复始,无有穷际。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切不可执于有为,有为皆为后天,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于顽空。凡下手行功,务以心行气,缓纳于下丹田,用意使气稍存,久之渐能宿气。夫下丹田为炼气之初基,能蓄气,则全身屹然而不易撼倒。进而言之,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两足增力,桩法稳固。此杨家所谓家传口诀“不倒翁”者是也。
太极拳术之进退变化,皆由腰部转动来支配而得机得势。盘架子总以微明师祖所著太极拳之十要、炳尧先生之太极拳十三字诀为学太极拳术之不二法门。故盘架子时心与意合,即所谓杨家家传口诀“主人翁在家”;意与气合,即杨家口诀“磨转心不转”;气与劲合。果能如拳论所谓“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中正而内外相合,则应敌时无不得心应手矣。
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即太极拳势之动作,皆以腰来带动四肢之运动。凡手不由腰主宰带动而自动者,则可断定此非太极拳之势也。故太极拳势不自动手,一切变动其根在脚,皆有赖于腰而形于手指,乃能周身上下完整一气。如混元之圆球而能随意运转,则太极拳之攻防,全身皆能以松柔之弹劲而吞吐含化。此太极内家拳术精妙之处,岂关学力而有哉?
行功走架能全身松净,即为沉也。然究其竟何为“松”?林师尝曰:“所谓‘松’,关键在于全身筋络松开”。噫!林师可谓一语道破个中消息矣。故松者,须心意静笃,全身筋络松开。筋能松开,只剩骨与皮肉,辅之以柔,全身焉能不松乎?所谓柔者,微明师祖尝曰:“求其柔者,所以使全身能撤散而不连带也”。故松柔为太极拳术之灵魂。能松沉,能柔若无骨,其余皆成末事耳。太极拳之体用皆由松柔而生,且松柔能使人之重心下降。林师之教余,每日必曰松、柔二字,又曰“能松透,则体自沉,能长太极内劲,真太极拳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功夫”。师门相传内劲由于筋而能达乎四肢,无形而灵敏沉聚,疾如闪电,一发即收,其主要在于精神耳。
微明师祖云:“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拳论又曰:“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拳虚实变换,不外乎阴阳之交织。林师尝曰:“以一贯之劲而论虚实”,如此而已。所谓一贯之劲,即左脚与右手、右脚与左手耳。如左脚与右手为实,则右脚与左手为虚也。
太极拳法之运用,无非是阴阳相济之法,即拳经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是也。夫阴者,有老阴、太阴、少阴、中阴之变化。而阳者,亦有少阳、太阳、老阳、中阳之变化。太极拳技击之道,即太极阴阳圈之变动,阴阳乃虚实变化。太极拳法千变万化,随机应变,然总不出 堋、捋 、挤、按、采、列 、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也。意到劲遂,随机应变;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不丢不顶,以柔克刚。
十要中所谓含胸拔背者,林师尝曰:“微明先生曾经特别关照过我‘含胸拔背’应为‘舒胸顺背’。能舒胸顺背则气能沉丹田”。所谓舒胸者,即为松胸也。能松胸辅之以虚灵顶劲,自能顺背,则道家气通尾闾、玉枕、泥丸三关,炼精则化炁,炼神则化虚是也,何虑太极拳之道不成哉?
太极拳之妙在乎于劲之用。每见数年纯功不能发劲者,皆不能松腰以腿脚松弹之沉劲修炼拳架。故太极拳修炼的是柔活、有弹性的劲,而不是硬性、无弹性的力。惟有从腰腿上找出松柔之弹劲,进而求全身松沉劲,以达到轻灵劲,最终臻至虚无劲之境界。就能使全身之太极劲如微明师祖所言“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夫然后可谓之轻灵矣”,才能真正得太极拳攻防之术也。
微信公众号:cntjq_net
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更多精彩太极资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太极拳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图文